我院副院长陈小三教授接受新华网“对话陶寺”专题采访
2024-11-19

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重要的都邑性遗址之一,陶寺遗址对于实证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日,陶寺遗址博物馆在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正式开馆。“对考古学界来说,可谓是一件盛事。”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教授陈小三表示,未来应该继续稳步推进整个陶寺遗址的保护、开发、利用,让当地居民有参与感,集聚多方力量,让4000多年前的辉煌文明绽放新光彩。

20241118fc356f7bedf04290a493c1b6a32ba8aa_202411182f69fa46b4294d96b677b4a6d3dc1e28.png

新华网:陶寺遗址先后出土各类文物5500余件,其中包括大量的铜器。以您长期从事青铜器研究的经验来看,陶寺遗址出土的铜器有什么特点?

陈小三:铜器的开发利用在陶寺时期已经开始,我是倾向于这种意见的。

目前,在陶寺遗址里面发现的铜器有铜齿轮形器、铜铃等。从合金的角度看,青铜器合金里加入铅、锡,形成三元合金,流动性会比较好,然而陶寺遗址内的铜铃是红铜所制,红铜不太适合做大型容器,因为它的熔点高,在熔融状态下流动性比较差。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认为,铜器的开发利用在陶寺时期已经开始,我是倾向于这种意见的。陶寺遗址博物馆里的文物,社会公众认可度是非常高的。

20241118fc356f7bedf04290a493c1b6a32ba8aa_2024111811806385dfbd4c5da6c680b912585c2b.png

新华网:怎么看建设陶寺遗址博物馆的意义和作用?

陈小三:让当地居民有参与感,当他们真正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价值,并加大力度保护,那陶寺遗址的发展将会更好。

陶寺遗址博物馆开馆,是一件盛事,意义十分重大。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重要的都邑性遗址之一,就地建设博物馆,可以更好地让考古遗产发挥作用,让更多人能够看到文物、了解文物、爱上文物。

现在,我们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文化建设上面,继续稳步推进整个陶寺遗址的保护、开发、利用,让当地居民有参与感,当他们真正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价值,并加大力度保护,那陶寺遗址的发展将会更好。

20241118fc356f7bedf04290a493c1b6a32ba8aa_202411181b33a495151f4d99994888e73fc77f6c.png

新华网: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如何积极培养壮大考古队伍,让年轻考古人成主力,为包括陶寺遗址在内的各类考古发掘工作注入年轻力量?

陈小三:年轻考古人需要通过学术理论和实操过程中的持续锻炼,培养耐心和亲和力等优良品质。

以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为例,现在的高校一直在培育壮大年轻考古力量,但从学习到进入一线工作,还得有一个成长和锻炼的过程。学习过程中,除了教授讲解的基本考古知识外,学校还要培养提升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

我认为,作为一名考古人员,除了与文物相处的时间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与人交流,进行长时间的沟通协调,所以年轻考古人需要通过学术理论和实操过程中的持续锻炼,培养耐心和亲和力等优良品质,才能做好考古文化遗产工作。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