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2日,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侯亮亮团队发表的论文——《Human subsistence strategy in the Ordos Plateau, Inner Mongolia, China, during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Using stable isotope analysis》——荣获2021年度“百部(篇)工程”三等奖。
该论文通过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福路塔墓地人和动物骨骼C、N稳定同位素分析,证实秦汉时期内蒙古福路塔已以农耕经济为主。这不仅揭示了鄂尔多斯高原秦汉先民的食物结构和生业经济,还通过比较西周至两汉时期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生业经济,判断粟黍农业的不断北进和强化为秦汉帝国对北方边地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文章指出,鄂尔多斯高原的“咽喉”地位使得无论是南方的秦汉帝国还是北方的匈奴等游牧民族,都非常重视对该地区的控制。历史文献记载,汉王朝最终对这片区域取得了控制权。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相关政策制定者(秦始皇、汉武帝)和执行者(蒙恬、卫青、霍去病等)对此事件发挥巨大作用;另外,秦汉中央集权造就的大一统格局,使得秦汉帝国国力强盛、经济基础雄厚、军队实力强大,加之先进的钢铁冶炼等科技实力,构成了秦汉帝国取得鄂尔多斯高原实际控制权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日益丰富的考古资料也显示,鄂尔多斯高原以农耕经济为主的生业模式的出现和发展,可能为秦汉帝国的强势北进和实际控制该地区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
此次侯亮亮团队采用C、N稳定同位素方法,分析鄂尔多斯高原福路塔遗址人和动物骨骼中的骨胶原,发现先民主要以粟黍农业为生,并以粟黍饲喂农耕民族传统的猪、狗和鸡等。同时,为了获取畜力、毛、奶等产品,牛、羊等草原地区传统的家畜也是先民主要的饲喂对象。部分牛、羊的食物中还添加粟黍饲料,这可能和季节性投喂相关。该研究有助于从更深层次理解秦汉时期低纬度农耕人群的强势北进现象。
研究团队推测,秦汉时期,汉民族将中原地区农业种植和农耕技术带入鄂尔多斯高原。农耕文化与本地的游牧文化交流、碰撞、融合,产生了农牧兼容的文化格局。然而,相较游牧经济而言,粟黍农业经济才是秦汉先民的最优选择,也是鄂尔多斯高原地区先民的物质基础。这为此前所说的“鄂尔多斯高原以农耕经济为主的生业模式是秦汉帝国的北进和最终胜利的重要物质基础”这一论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该研究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国际骨考古学》,《光明日报》也曾对该成果进行过相关报道。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oa.2994
《光明日报》报道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05/19/nw.D110000gmrb_20210519_3-09.htm
整理者:杨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