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动态
孙华教授文化遗产学专题六讲精彩开讲
2019-10-16

金秋十月,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邀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孙华教授,在我校开讲文化遗产学。这是山西大学中国考古学专题六讲系列的最新单元,共分6讲,从本月14日持续到25日,孙教授将系统阐述他关于文化遗产学的研究心得和独到见解。

10月14日晚19:00~21:00,系列讲座的第一讲“文化遗产学导论”已在我校会议中心第二会议室成功举办,讲座由我院院长郝平教授主持,并由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文物爱好者协会、山西晚报·文博山西讲坛进行了联合直播。

我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是我国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精华。讲座一开始,孙教授就引出了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如何保存和延续传统文化的问题,并从典籍文献整理、物质遗存保护、非遗事项传承等三大领域出发,分析了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基本概况,介绍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已经取得的长足进步和文化遗产学迄今所达到的丰硕成果,并指出了相关领域中仍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有待弥补的问题。

孙教授第一部分的讲授围绕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定义扩展开来,分别详细阐述了什么是“遗产”、“文化”及“文化遗产”。他首先指出,作为遗产要包含三个必备要素:一是完成了代际传递,具有年代价值;二是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三是具备珍稀性,甚至濒危性。其次,孙教授对“文化”定义的发展做了简要介绍,对“考古学文化”与“文化”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并就文化的特点和内容作出了深刻解读。随后,孙教授对“文化遗产”进行了精确阐释,“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从前人那里承袭而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精神,心理三个层面的内容。而遗产保护学界的文化遗产,应具备珍稀性和经典性,是需要加以人为干预才能继续保存下去的人类文化的遗留”。

接下来,孙教授全面、系统地讲解了文化遗产学的学科性质,知识体系及学科要求。文化遗产学可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但它本身不是一门与其他学科判然有别的基础学科,而是一门交叉学科。通过对文化遗产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探讨,孙教授提出,只有经过本科期间传统基础学科修习之后的研究生才能较好地研习这门学科,或者才有能力从事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工作。此外,文化遗产学从业人员在开展相关工作之前也应具备某一基础学科扎实的专业知识。

讲座的第三部分,孙教授从历史、国家、情感、经济等方面出发,深入解读保护文化遗产的当代意义,并着重在怀旧情感这一方面展开论述。“怀旧”自古以来就是文学艺术创作的一个永恒主题,而现代社会中的乡愁思想也越来越引起公众和学者的重视。孙教授详细分析了现代怀旧思想的根源,介绍了怀旧的三个类型,并对怀旧思想的消极性和积极性两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最后,孙教授对本场讲座的要点进行了总结,并提供了相关的参考文献目录。

本场讲座在孙教授严谨而不失风趣的讲述中告一段落,不仅使我校师生学习到文化遗产保护在当今社会丰富而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文化遗产及文化遗产学的概念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兼具知识性与启发性。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讲者投入,听者入神,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和反响。

下期预告:

文化遗产学专题系列第二讲:文化遗产的类型

10月16日周三晚19.00~21:00

山西大学会议中心第二会议室

届时孙华教授将对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进行辨析,并围绕文化遗产的类型详细阐述文化遗产分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标准,及其分类体系。还将介绍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念碑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问题,文化景观与文化空间、产业遗产的两个类型(农业遗产与工业遗产)、线性遗产与文化线路等相关问题。

欢迎各位老师、同学持续关注,莅临交流。

整理:王炜、宋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