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动态
《文物季刊》2022年第4期出版
2022-12-29

    元旦将至,由山西省文物局主管,山西博物院主办,云冈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共同协办的《文物季刊》2022年第4期已出版,并与广大读者见面。本期目录及摘要如下:

                    9a5f7439caaa4ac58c5db1f638b1ce06.png

 

 

01 考古发现

山西临汾庞杜墓地 M1、M2 发掘报告

作者:临汾市博物馆

摘要:2002 年 3 月至 7 月,临汾市文物局与尧都区文物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临汾市尧都区庞杜村的一处商周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与抢救性发掘,探明墓葬、灰坑 40 余座,发掘墓葬 5 座、灰坑 4座。本次发掘的 5 座墓葬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口小底大,均有二层台并有腰坑、殉狗等现象。大部分墓葬或被盗严重,或规模小,无随葬品。仅 M1、M2 保存相对完好,随葬品丰富,有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漆器、海贝等。出土青铜器多是商文化风格,并见“息”徽识。判断庞杜墓地应属于“息”族墓地,是西周建立不久被分封于汾河流域的一支殷遗民。庞杜墓地对于晋南汾河流域西周早期考古学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山西阳泉平坦垴战国水井发掘收获与研究

作者: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阳泉市文物管理中心

摘要:2019 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阳泉市文物管理中心联合抢救性发掘了一口水井,通过对井内出土遗物的比较分析,推定该水井的开凿、使用年代大体在春秋晚期到西汉早期之间。九边形井圈用木柱构筑而成,自上而下尚存 38 层,与国内同时期古井构筑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为研究东周时期水井构筑方式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该水井的发现,也为平坦垴古城今后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山西垣曲中条山金属集团金墓发掘简报

作者: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  垣曲县文旅局

摘要:2019 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发现的垣曲中条山金属集团金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该墓葬形制为仿木构单室青砖结构,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组成。墓道为竖穴阶梯式,墓门辟于南壁中央,甬道连接墓道和墓室,墓室平面为方形,棺床以生土为基,呈倒“凹”字形分布。墓室结构自棺床之上砌双层须弥座,北壁当心间做歇山顶山花朝前门楼造型,东、西次间分雕男女墓主人形象;东、西两壁雕格子门图案;南壁墓门两侧砌破子棂窗。四壁倚柱之上砌四铺作斗

栱 12 朵,墓顶造型为八角攒尖顶。墓室内发现人骨架 3 具。出土陶瓷器 9 件。该墓的发现为研究宋金元时期仿木构砖室结构墓葬的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山西洪洞西孔村元代地震纪年墓发掘简报

作者: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洪洞县文化和旅游局

摘要:22021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山西省洪洞县甘亭镇西孔村附近发掘了一批元代墓葬,其中 M33 为仿木结构砖室墓,结构完整,墓内砖雕保存完好。出土买地券记载墓葬年代为元代晚期,筑墓原因与元代发生的地震有关。该砖室墓的发现为研究元代晋南地区社会文化、民间习俗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为更好认识元代洪洞地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02 考古与文物研究

从北白鹅墓地看周人东迁后的社会变局

作者:张昌平

摘要:北白鹅墓地是年代基本明确在春秋早期的重要考古发现,这一发现使我们能够观察与思考王朝东迁后的周人社会变化。北白鹅墓地为代表的春秋早期贵族墓葬,随葬青铜礼器普遍劣质或拼凑,反映了周王朝从社会到经济陷入困顿的局面。东迁后的周王朝,面临着族群的安置和新址的建设、资源和生产的重新组织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社会和经济的困顿,加速了王室的失势,也加速了文化的衰退,并促成了春秋中期新的社会格局。

 

北魏洛阳时代晚期墓葬图像试析

作者:武俊华

摘要:北魏洛阳时代晚期墓葬中集中出现的四神、升仙、神兽、孝子故事等线刻图像,在组合、内容、布局、雕刻技法等方面都显示出极强的时代特色。研究认为,这些图像是在大量吸收汉晋传统、平城艺术、南朝风格等基础上,创设形成的一种新的丧葬艺术模式,是北魏洛阳时代丧葬制度汉化改革的成果。随着北魏分裂,胡化势力抬头,这一系统化重构形成的图像组合形式受到破坏,反汉化的多元艺术风格再次兴起。

 

晋阳古城新发现瓷窑址的几个相关问题

作者:刘岩

摘要:2021 年晋阳古城发现一处隋代至唐代早期的瓷窑遗址。本文依据发掘资料对窑炉的结构、布局进行了初步复原,对窑址烧制的青瓷产品、细白瓷及化妆白瓷特征做了基本的总结,并对该窑的装烧方法做了推断复原和比较研究。文章认为该窑制瓷技术来源于太行山以东以邺城为中心的相州和邢窑窑场,是一处生产定位明确,以瓶罐类容器为主要产品兼烧高档细白瓷产品的官营制瓷窑场。晋阳窑址的发现对于山西地区陶瓷史及北方地区陶瓷发展史的构建都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霍州陈村窑始烧年代及相关问题初探

作者:于陆洋  朱鑫海

摘要:霍州陈村窑是古代山西地区一处重要窑场。学界对霍州窑产品内涵的认知主要来源于其薄胎细白瓷产品,其年代应在金元时期。笔者通过对近年来调查材料进行整理,对窑址所出一类之前未被关注的粗瓷产品年代进行考定。主要从器型、装饰品种与制作技术三个角度,认为其可能早至北宋时期。并由此对汾河流域窑业格局在宋金之际发生的变动进行推测。

 

大北城窖藏金银器的几点认识

作者:扬之水

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河北易县大北城出土了一批窖藏辽宋时期的金银器及玉器、琥珀、水晶等制品共四百余件。金银器主要包括酒器、饰品及百余枚金叶子和十八枚银锭,其中不乏梳篦、耳环、金五佛冠等珍贵或鲜见器物,可视作北宋以及融合辽宋风格的金银器标本。这批大北城窖藏金银器工艺精湛,绝非俗工。注碗、酒盏、银碟、长盘等金银酒器与辽代器物风格大体一致;钗、簪等首饰多为宋人风格,或出自宋人之手,也有若干辽代纹饰与工艺融汇其中;银锭铭文年代最晚者为北宋末年政和六年 (1116 年 )。结合以往考古出土及文献资料,初步推断窖藏器物拥有者盖为非契丹族,至少眷属是汉人,并与宋廷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或是有出使宋廷的经历。

 

略论元代官府机构公用瓷置办模式

作者:余金保

摘要:本文先是对历次考古发掘出土元代公用瓷资料及其研究进行了简要概述,同时还对部分公用瓷铭文所代表的含义进行了补充。然后,参照元代职官制度和行政制度,将元代公用瓷涉及官府机构分为中央官府机构、道级官府机构、地方官府机构三个层级,最后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每个层级官府机构公用瓷置办模式予以详细分析。

 

万历朝的轮廓:从莲池观音到九莲菩萨——明慈圣皇太后的造神之路

作者:袁怡雅  徐怡涛

摘要:本文综合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文献和相关文物建筑的历史信息,梳理出慈圣皇太后造神之路与碧霞元君信仰建构的相互关系,进而揭示了明万历朝几座不同地域、不同宗教的敕建庙宇背后统一的历史动因,勾勒出万历朝烙印于庙宇建筑之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