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2018级文物与博物馆学实习成果汇报于2021年10月15日14:30在历史文化学院三楼会议室进行。
本次活动共分为两个模块,一是2018级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6个主题汇报,二是郑媛副院长《考古新发现的公众化阐释与传播——以考古新发现展“燕姬的嫁妆”为例》主题讲座。
本次汇报参会人员有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郑媛副院长、南普恒主任;山西大学教务处耿彦峰副处长,山西大学社科处宋洋副处长;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桑煦丽书记、徐晓东副书记、向晋卫副院长、考古系赵杰老师、考古系王小娟老师;以及2018级文博本科生,2021级文博、考古本科生及校内外考古文博爱好者。
本次实习汇报由赵杰老师主持,受到了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校教务处、社科处、历史文化学院的支持。
首先进行汇报的是18级文博专业的李金泽同学,汇报总结本次青铜器修复组实习情况,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本次实习的总体工作内容、以及小组成员的具体实习情况。二是本次实习的思考总结情况,分享各位小组成员对陶器和青铜器修复情况,对文物保护修复理念、修复方法、修复标准的心得体会。李金泽同学更是以自身例子分享本人投身于考古文博行业的原因,让观众感受到考古文博行业蓬勃发展的动力。
第二位进行汇报的是马乾同学,汇报主题为山西晋中昔阳闫庄金元墓葬壁画揭取保护工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项目概况、保护修复实施过程、保护修复完成情况、本次实习经验与不足。此小组是唯一一组进行考古工地壁画揭取保护,从考古发掘现场到实验室保护,体验文物保护的各个环节,并有诸多感受,言语间也体会到分享者投入考古文博行业并进行深入学习的决心。
第三位进行汇报的是李岩松,进行壁画修复小组的实习汇报。包括两个项目,一是山西省盂县泥河墓壁画进行修复;二是离石信义房址的修复。主要分享包括修复前准备;具体修复过程包括画背清理、加固贴布、制作背板、去除画面贴布、填补缺失、封护、结构复原;并对本次实习成果进行汇报;最后分享本次实习的收获和感悟。壁画小组是本次实习小组中最忙碌和困难的小组。由于种种现实限制,小组成员在修复过程中遇到了多次困难,包括也不限于对修复方法和材料实验等困难,但同学们秉持着文物修复的初心和原则,积极克服困难,并完成本次壁画修复和两个科研课题的工作,也就是以下两位同学的分享。
第四位进行分享的是张晓维同学。分享主题为古代壁画保护方法。主要分为壁画保护中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壁画保护方法介绍包括原地保护、揭取保护、搬迁保护、其他保护;壁画保护方法评估;最后进行总结本次实习及科研项目的成果。
第五位进行分享的是李岩松同学,分享主题是山西古代壁画分布。主要从山西古代壁画的种类、山西古代壁画的分布、山西古代壁画的题材、山西各时代主要壁画四方面分享本次科研成果。
第六位分享的是王晨琛同学,对本次实习藏品管理小组的实习情况进行分享。主要分为实习目的;实习工作原则;实习内容包括资料入库、文物整理、工作流程、核实工作、拓片整理、文物借展;总结本次实习的基本情况和反思思考。
同学们分享完毕,各位老师进行点评。
赵杰老师认为同学们认真用心,整个汇报张弛有度,节奏把握的很好。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南普恒老师认为同学们在这两个多月的实习中认真负责,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专业水平、团队合作能力、协同能力、理论实践结合能力、科研水平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并高度肯定了各小组的工作,无论是实习任务还是课题任务,都成果良好,能感受到同学们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表示“会与不会,只是数百篇论文的距离”,鼓励文博专业的同学们继续深入学习研究,并期待同学们能有好的成果。
教务处耿彦峰副处长认为同学们认真负责,各方面水平很高,也期待同学们成果的深层次转化,给予了文博专业高度肯定,认为整个实习工作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科研性。
历史文化学院桑煦丽书记认为文博专业的同学们具备良好的考古文博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在团队合作方面能力突出,也向同学们表达了殷殷期盼,希望各位同学们能继续投身于考古文博行业,成为行业的新生力量。
各位老师感受到了同学们对此次汇报的用心,也给予同学们高度评价,鼓励同学们继续深入研究学习。
经过将近三个月的实习,本次实习汇报也圆满结束,2018级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同学们也完成了一次蜕变。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掌握了考古文博行业的基本工作流程和内容。拓宽了知识面,也将平时在书上学到的理论用于实际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的进一步认识,并且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这次实习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项工作。增强了小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学会了如何更加高效地做事,培养工作时细心谨慎的习惯。实习机会来之不易,这次经历也会成为我们人生中重要的体验。
实习汇报结束后,16:40,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郑媛副院长为我们开展了《考古新发现的公众化阐释与传播——以考古新发现展“燕姬的嫁妆”为例》主题讲座。郑媛老师着重和同学们交流的是一种理念,在考古学一百年这个节点,考古学已经从最初的重建古史发展到目前的重建古代社会历史等更深层次的领域。考古学已经发展二十多种具体分类的考古分类,考古学趋于精细化发展,力求能做成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向公众传达考古学知识和思想。
郑媛老师从以下四点分享介绍本次讲座的内容:
一、引言:考古学公众化阐释与传播的背景
时代背景:文化遗产的公共属性和传承性(伦理基础)、考古资源和文化遗产面临的保护压力(现实需求)、公众对考古学的认知和社会关注度(人文基础)、文物考古行业尴尬和队伍失衡(行业需求)、田野考古学的精细化发展和研究方向的深入(专业发展)。
郑媛老师更是着重向我们介绍公众考古发展的时代背景并提出公众考古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
公众考古在中国兴起,公众考古最终要将考古学回归公众,尊重公众对考古活动的参与权、知情权等,达到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传承以及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目的,也因此考古学的公众化阐释与传播就成为达到这一目的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重要手段。
二、垣曲北白鹅墓地考古新发现。对垣曲北白鹅墓地考古项目基本情况及出土器物进行了简单介绍。
三、“燕姬的嫁妆”——垣曲北白鹅考古揭示的周代女性生活展览。本次展览以垣曲北白鹅墓地考古新发现为依据,目前在山西省考古博物馆展览
在此模块,郑媛老师分享了此次展览背后的故事,包括这次展览的策划与定名;展览具体情况包括展览主题来源、展览主题色、展厅情况、前言、后记等。同时郑媛老师也介绍了这次展览的思路及其背后的考古学意义:整个展览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家世赫赫第二单元:宴乐堂堂第三单元:中祖煌煌第四单元:金玉漾漾
包括本次展览相应推出的文创产品:桑蚕丝丝巾、银镀金凤鸟胸针、回首凤鸟纹紫光檀木镜、紫光檀木梳,阐释其背后的考古学意义。
针对本次展览的阐释与解读,研究人员在公众号上从不同角度阐述发表文章,并策划一季13期考古云讲堂,从不同专题不同角度全方位多维度阐释本次展览及垣曲北白鹅墓地考古新发现。
四、小结:保护、展示、研究、阐释、传播的融合,回归公众考古的意义及阐释
山西考古博物馆成立的契机和山西垣曲北白鹅春秋墓葬的发现,给了山西这样一个机会,第一次对一个考古新发现开展了“边发掘、边保护、边研究、边展示”的探索,从发现到展示,约半年时间,最终形成了“燕姬的嫁妆——垣曲北白鹅考古揭示的周代女性生活”专题展览。
通过这种模式的开展,形成了考古学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一方面促进考古发掘研究者快速形成对这项考古新发现的综合认知,帮助下一步的考古工作形成预判;一方面,社会各界很快就形成了对此项考古新发现的关注度和其文化内涵的认识,同时更能帮助理解考古工作的重要性,并给予尊重。这也是公众考古研究的意义之一。
最后是学生提问环节:针对“大众与考古专家没有一个有效的通道进行沟通?”、“文创产品的现实意义?”等学生提问,郑媛老师给出了专业回答,并再一次阐释公众考古学研究的意义及必要性。
活动最后,社科处宋洋副处长总结本次18级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实习汇报及讲座,并给予高度评价,表示对同学们的赞赏,认为同学们有出乎意料的能力,表示不虚此行,收获颇多,更是鼓励同学们继续努力,并积极投身科研事业。
文案:朱琳
图片:马乾
审核:王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