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动态
行路未央,探文明星火点点——记2023级考古学课程实习
2024-04-25

书本上的文物或许清晰可辨,但终究无法与实物相比。对初学者来说,如果不主动接近实物材料,理论与实践之间就会存在无法跨越的鸿沟。为增进认识,加深理解,将考古学知识化为己用,2024年4月19日至21日,在王小娟和苏欣两位老师的带领下,考古学2301班同学进行了“考古学通论课程实习(上)”的实践考察。

第一天,我们来到山西省运城市。在运城博物馆,我们寻找远古人类的过去,体会旧石器时代狩猎采集者的生活方式。来到新石器时代,陶器成为考古学研究的主要证据。在王小娟老师的讲解下,同学们学会了辨识篮纹、绳纹等纹饰,也通过观察陶器内部泥条接缝和表面刮抹等痕迹学习陶器制作流程。陶器是先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实用器,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通过总结陶器的器型、纹饰、制法等特点,我们仿佛回到了那段古老的时光,人们选取陶土,加入掺合料,揉捏泥条,或盘筑或捏塑成型,再进行修整和装饰。柔软可塑的陶土不仅承载起一个时代先民的物质生活需求,也为人们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精神与思想世界提供了平台。

5a2ff9aef92548b2829fa31cfa964d2b.pngae64760a3e814568bf489a0e7852f1b0.png

下一站是河东池盐博物馆。运城市古称河东,因“盐运之城”得名。运城盐池自古以来就与当地文明发展息息相关,丰富的盐业资源不仅给人们提供了生活必需品,也促进了运城人民与外地的交往与流动,依靠盐池,运城的文明之火未曾断绝,反而不断蓄力,稳健发展。

3ff294adb1c54c9f8e0f6924eb40ce79.png

第二天,我们抵达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在讲解员和王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基本陈列《花开中国——庙底沟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发生历程》,它以严文明先生的“重瓣花朵”为理论依据,一一追溯庙底沟文化的发展脉络。庙底沟文化是仰韶时代最具代表意义的考古学文化,而彩陶是这一时期最为常见的陶器类型,彩陶之花遍地盛开也象征着第一次大范围的文化交融与统一。很多同学并没有去过考古工地,因此无法直观体会到考古材料的出土背景,也对科学的发掘过程没有实际的概念。这次,我们有幸参观了夏县辕村和临汾市尧都区的考古工地,在考古工地负责人和王老师的耐心讲解下,同学们认真学习分辨地层和遗迹,也对各个时期的墓葬有了一定了解,为以后的田野考古实习打下基础。

48e98ce262d546f7a4335e313b93df70.pngd915bb45fb4742f2b686b69ac774fb2e.png3cb2395b3f5644e1bc67e45ff1cf61ac.png

第三天,我们前往陶寺遗址。踏上乡间小路,几千年过去,这片土地上曾经的故事已经消弭,只余清风阵阵,黄土垒垒。我们的祖先无疑有了很高的精神追求和知识储备,他们掌握了天文现象的奥秘,为农业活动观象授时,当阳光透过柱子的缝隙拉长身影时,先民们也许会感受到天命的强大力量,从而团结在某个统治集团之下。随后,在丁村民俗博物馆,我们走进“丁村人”的世界,而丁村民宅为我们深入理解古建筑提供了切入点。之后,我们抵达临汾市博物馆,通过讲解员和王老师的讲授,在“远古足迹”捕捉石器和动物骨骼蕴含的信息,寻找古人类的脚印。漫步踏上华夏民族唐人街,天地之和在帝都陶寺汇聚,礼乐文明扎根于古老的晋南土地,文明之光在此交汇,“最早中国”孕育其中。自此,本次实习圆满结束。

1c2c387b3a424c2bb1f3db1c59251ea2.pngeb13c3b32b354bfba11ab29d9f047825.png

考古材料从来都不是冰冷的死物,它们经历了漫长的生命,款款向我们走来。当我们拂去时光的灰尘,尽可能还原那些早已被遗忘的故事时,一个个宏大的时代就此展开: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点燃文明之火,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赋予泥土以生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考古学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希望考古学2301班同学躬行前路,脚踏实地,争创佳绩。

文字来源:梅艺琼

图片来源:王旭凯

梅艺琼

文字编辑:博古传媒中心 姚金相

一审:王小娟

二审:郭丽丽

三审:高大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