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喜报 | 我院两项目获批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
2024-10-24

10月15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4年全国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名单,我校获批202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22项,我院成功获批2项,其中王小蒙老师主持申报的《唐昭陵考古发掘资料整理与初唐陵寝制度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任婧老师主持申报的《汉地中古时期佛教石窟寺刻经的考古调查与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一、王小蒙《唐昭陵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及初唐陵寝制度研究》

人物介绍 :

王小蒙,女,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为中国考古学会第七届理事、宋元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专业方向为隋唐宋元考古和中国古陶瓷考古,在学院主要讲授中国古代陶瓷、中国古代陵墓课程。曾主持或参与耀州窑遗址、唐太宗昭陵北司马门遗址、唐节愍太子墓等重大考古项目,获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奖等多项奖项。主持策展陕西考古博物馆常设展览获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四项,撰写专著 5 部,发表学术论文 40 余篇。2024 年获批社科重点项目《唐昭陵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及初唐陵寝制度研究》(编号 24AKG007)。


获批社科基金项目介绍:

王小蒙老师获批社科基金项目为《唐昭陵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及初唐陵寝制度研究》。

本课题在对唐太宗昭陵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资料整理的基础上,进行唐初期陵寝制度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整理资料以获得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奖的“唐昭陵北司马门遗址考古发掘”项目为中心,包括2004-2005年发掘的唐昭陵南司马门遗址、寝宫遗址、昭陵石室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资料、2015年昭陵陪葬墓考古勘探资料。

以往有关唐陵研究,大多集中于盛唐时期乾陵、桥陵;对唐陵整体历史发展的研究,需要对各时期逐一剖析。初唐陵寝制的渊源是什么?高祖遗诏“斟酌汉魏”是否在唐陵制度中一以贯之?本课题将依据考古资料详细分析从献陵到昭陵陵寝各要素的嬗变、演进,探索昭陵陵寝制度的政治背景和历史内涵,探讨昭陵所体现的唐初陵寝制度的突出特征;揭示唐陵定制“乾陵模式”的发展成熟过程。


二、任婧《汉地中古时期佛教石窟寺刻经的考古调查与研究》

人物介绍 :

任婧,女,1988年10月出生,山西汾阳人。历史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为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讲师,从事佛教考古相关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讲授课程有《中国古代石窟》《佛像的历史》等。曾发表《安岳卧佛院窟龛组合初探》《锡克沁佛寺遗址的建筑类型、组合与年代》等论文,参与编写《中国佛教石经·四川省》。2024 年获批社科重点项目《汉地中古时期佛教石窟寺刻经的考古调查与研究》(编号24CKG035)


获批社科基金项目介绍:

任婧老师获批社科基金项目为《汉地中古时期佛教石窟寺刻经的考古调查与研究》。

佛教石窟寺刻经,是指刊刻在佛教石窟(包括摩崖造像龛)中的佛典。印度石窟寺并无刊刻佛典的传统,此乃汉地佛教之创举,是外来宗教及其艺术逐步中国化的重要表现之一。课题拟主要运用考古学方法,对汉地中古佛教石窟寺刻经址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就经像关系、石窟寺营建规划、佛典刊刻背景等问题展开探讨,并从宏观层面考察刻经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及具体表现。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层次最高、最具权威性、竞争最为激烈的的国家级研究项目,代表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国家水准,是衡量一个高校科研生产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从政策扶持、流程优化、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给予支持,学院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文化战略需求,积极有效探索科研创新实践路径,针对此次申报工作组织了多场专家论证会,进行了选题深度论证,严格打磨项目材料,全力提高了申报项目的质量,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落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面向未来,学院将以此次两项国家级项目立项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科研辅导和项目申报论证,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科研水平,提升学术服务和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相信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院的科研工作将不断取的新的成绩,创造新的辉煌。

排版:杨江江

一审:李壮壮

二审:陈小三

三审:高大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