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大兴安岭西南端殷墟时期铜锡矿料的生产与流向》讲座纪要
2025-03-10

2025228日,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立新老师应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邀请,于考古文博学院报告厅做题为《大兴安岭西南端殷墟时期铜锡矿料的生产与流向》的讲座。此次讲座由谢尧亭教授主持,考古文博学院师生到场聆听。

1.jpg

本次讲座围绕大兴安岭西南端的铜锡矿料遗址及其矿料的生产与流向展开,系统梳理了喜鹊沟遗址、伊和沃门特遗址,尖山子遗址和哈巴其拉遗址的年代,文化属性与遗存特征。王立新老师认为在殷墟早期阶段,商王朝已通过贸易或贡赋手段从大兴安岭西南端一带获取铜锡矿料,此处在殷墟时期就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铜、锡矿料产地。


第一部分 大兴安岭西南端的铜锡矿料遗址

4.jpg

王立新老师首先介绍了在大兴安岭西南端发现的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喜鹊沟、伊和沃门特、哈巴其拉遗址和翁牛特旗尖山子遗址。

通过对喜鹊沟遗址内出土的工具、生活用器、房内堆积及居住面上的大量鱼骨、房内堆积发现的多处不同位置、不同深度的用火遗迹,以及遗址所在地周边的环境、土壤、资源等方面进行分析。王立新老师认为喜鹊沟遗址显然不是普通的定居性聚落,应是一处季节性的开采铜锡矿料的特殊聚落。从采矿活动的适宜期和大量捕鱼活动来看,人群在此活动的季节应当是在夏季前后。

伊和沃门特遗址采集的绳纹花边鬲残片,特征与喜鹊沟遗址出土同类器相似,年代大致相近。该遗址多见锡多金属共生矿,推测在此开采的主要目的即是为了获取锡矿。

尖山子遗址地表采集的绳纹、附加堆纹陶片和鬲足,亦与喜鹊沟类型一致。

哈巴其拉遗址多见饰细绳纹和蛇形堆纹的鬲、甑残片,特征与喜鹊沟遗址出土同类器相似。该地点发掘面积虽小,但已揭露部分有功能分区的迹象。


第二部分 大兴安岭西南端铜锡矿料的生产与流向

3.jpg

殷墟时期,大兴安岭西南端已形成完整的铜锡矿料生产体系,涵盖采矿、粉碎、分选、冶炼和运输等环节,呈现出采、冶、铸分离的产业格局。采矿遗址多位于高海拔矿脉出露处,适合季节性开采;冶炼遗址则位于山麓缓坡,靠近水源,适合长期定居。这种空间分离体现了金属矿业的内部分工,表明当时可能已具备成熟的管理机制。

矿石粉碎与分选是生产的重要环节。喜鹊沟和伊和沃门特遗址中常见石球、石研磨器等粉碎工具,矿石在采矿坑外围就地粉碎,加工成矿砂后运输到冶炼地点。由于遗址距离水源较远,推测矿砂在冶炼地点进行水选分离。翁牛特旗头牌子敖包山窖藏出土的锡矿砂也支持这一推测。

哈巴其拉遗址出土的炼炉残块与辽宁建平牛河梁的冶铜用具相似,炉内温度可达1200℃,足以冶炼铜锭或锡锭。由于成品不易提取,炼炉在取出成品后常被打破,炉具替换率较高。

大兴安岭西南端的铜锡矿料通过贸易或贡赋远距离输往商王朝及其他地区。喜鹊沟类型遗址的分布与殷墟早期青铜容器的出土地点相吻合,表明该地区的矿料生产已纳入商王朝的青铜器生产链条。翁牛特旗头牌子地点出土的铜甑内壁铭文显示,商王朝可能通过商贸获取该地区的矿料。冀北和北京地区出土的殷墟早期青铜容器也表明,辽西铜锡矿产地与商文化核心区之间存在重要的交通路线。

5.jpg

王老师的精彩分享和深度解读为殷墟时期铜器生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解决方案,也为后续实践与研究指明了方向,给与会者带来重要启发.

文字:何芊芊

王晓敏

范鑫悦

排版:刘思雨

一审:李

二审:陈小三

三审:高大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