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活动
《车出中山——行唐故郡考古发现》讲座纪要
2025-03-10

2025年3月2日14:00-16:00,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政府特贴专家、燕赵文化名家张春长先生,受邀在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120报告厅进行题为《车出中山——行唐故郡考古发现》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陈小三教授主持。张春长老师为政府特贴专家、燕赵文化名家,曾主持故郡遗址、元中都、沽源梳妆楼、大名府故城、曲阳田庄大墓、南宫后底阁佛寺遗址等大型考古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故郡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和研究》首席专家,《元中都》荣获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车出中山》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中山国是战国时期由北方鲜虞族群建立的“千乘之国”,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中晚期鲜虞部落的东迁与扩张。作为唯一跻身“战国八强”的非华夏政权,中山国在军事、文化上与中原列国频繁互动,最终融入华夏体系,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典型案例。

故郡遗址位于河北省行唐县故郡村北,地处太行山东麓,总面积逾100万平方米,主体年代为东周时期。遗址集城址、墓葬、居址、车马坑于一体,2015年系统发掘以来,确认其为鲜虞—中山国核心聚落遗存,填补了中山国早期历史的考古空白。城址内发现赵国—北魏时期“南行唐”邑(县)治所遗迹及大型环壕,推测为中山国城邑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

行唐故郡遗址取得诸多重要发现。勘探结果显示,该遗址发现了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的墓葬70余座。其中,M58主墓因盗扰较轻,完整保留了“三星拱月”的布局,即主墓、车马坑和杂殉坑,这种独特的布局为研究贵族丧葬礼仪提供了重要的范式。遗址出土文物2100余件(组),包括青铜轴头、错金银车饰、虎形包金铜饰牌、金盘丝耳环等,这些文物兼具北方戎狄的粗犷风格与中原礼制元素。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纹饰多见绳纹与弦纹,反映了当时生活用器的地域特征。

在车马坑方面,K2坑采用“吕”字双坑布局,前坑殉葬马头与牛羊头蹄,后坑埋车,这种布局融合了中原“事死如生”的礼制与北方“牲祭”的习俗。K2坑内的五辆车按照“五路”制度配置,车体漆绘贴金,殉葬有司御、猎犬及海贝,彰显了墓主“王”级身份。

通过对人骨与马匹线粒体DNA的检测,发现遗址人群包含北方游牧与中原农耕双重来源,马匹毛色以骝、栗为主,母系来源复杂,反映了中山国族群与源的多元交汇。殉葬马匹的年龄多集中在壮年,主要用于战争;牛羊则多为未成年个体,主要用于祭祀,这表明中山国对战略资源具有高度的掌控能力。

故郡遗址是继灵寿古城、中山王陵后,鲜虞—中山国考古的第三大里程碑。张春长研究员以故郡遗址为切入点,系统阐释了中山国在战国史中的独特地位及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贡献。通过考古学、文献学、科技手段的多维互证,不仅重构了鲜虞—中山国的政治兴衰与文化轨迹,更揭示了边缘族群主动参与华夏礼制建设的动态过程。讲座深化了学界对东周民族融合机制的理解,为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师生提供了方法论启示——考古研究需兼具“手铲释土”的实证精神与“视通万里”的历史想象力。


文字:杨小凡

排版:刘伟铭

一审:郭丽丽

二审:陈小三

三审:高大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