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
【百廿校庆】讲座纪要|杭侃《芥子须弥——纪年中国营造学社调查云冈石窟90周年》
2022-11-18

2022年11月13日晚,山西大学120周年校庆科技发展论坛之考古文博学院分论坛第五讲《芥子须弥——纪年中国营造学社调查云冈石窟90周年》在线上举行。本次讲座由云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杭侃教授主讲,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陈小三教授主持。

微信图片_20221118163533.png

杭侃教授从云冈石窟的重要性、云冈石窟的发现和在营造学社之前的研究、营造学社对云冈的调查、云冈石窟所见的北魏建筑、遗产价值的阐释五个方面展开讲述。

一、云冈石窟的重要性

在这一部分,杭老师引用宿白先生《平城实力的集聚和“云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中对云冈石窟的高度评价展开论述。从三个方面阐释了有关云冈石窟的重要影响。

首先,引用文献《魏书·释老志》中的相关内容说明龙门石窟是仿照云冈石窟开凿的。其次,通过辽宁义县万佛堂与甘肃泾川王母宫石窟的案例,向我们介绍了云冈模式的广泛影响。

最后,通过云冈石窟第18窟窟门西壁上的“茹茹造像铭记”、乙弗莫瓌墓志等内容讲述了北魏拓跋皇族统一北中国后,将移民迁往平城中的情况。

二、云冈石窟的发现和在营造学社之前的研究

首先对云冈石窟进行调查研究的是日本人伊东忠太,他曾于1906年在《国华》上发表调查云冈石窟的文章,并撰写有《东洋建筑》、《支那建筑》及《支那建筑史》等研究中国建筑的著作。

之后则有中国学者陈垣先生、法国学者沙畹、日本学者关野贞、小野玄妙等。1907年,法国汉学家沙畹考察云冈,随后出版的《北支考古图谱》第一次发表了云冈石窟的照片。1915年,大村西崖的《支那美术史·雕塑篇》出版,其中收录了许多关于云冈石窟的影像资料。1918年,中国学者陈垣发表《记大同武周山石窟寺》,为国人研究云冈的第一篇论文。1919年,松本文三郎的《支那佛教遗物》出版,其中认为云冈石窟的造像样式来源于笈多样式。1920年,日本学者关野贞和常盘大定先后调查了云冈石窟,并对21个较大的洞窟进行了编号。1921年木下杢太郎、木村庄八的《大同石佛寺》出版,记录了作者于云冈石窟考察的札记,也兼有学术文章。摄影师山本明的《云冈石窟》与《震旦旧迹图汇·第一编·云冈石窟》分别于1921年和1924年相继出版,集结了其在华期间所拍摄的云冈石窟相关照片。1938年至1944年,水野清一、长广敏雄率领的京都大学调查队对云冈石窟进行了七次调查。

接着,杭老师就梁思成先生的研究展开阐述。《中国建筑史》虽为梁思成所著,但支撑材料皆来源于西方学者的既往研究,这也为其对中国古代建筑及云冈石窟的调查埋下伏笔。此外杭老师还向我们展示了梁思成致伯希和的信件,信中梁思成请伯希和发送一些关于敦煌莫高窟千佛洞的照片,可见他在较早的阶段就已经对中国石窟艺术有所关注。日本的学者也与营造学社有较为密切的互动,例如伊东忠太曾在营造学社做过《中国建筑之研究》的讲演,讲述中国建筑的相关内容。

三、营造学社对云冈的调查

这一部分杭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多张珍贵的老照片,细致讲述了1933年9月4日营造学社的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与负责绘画的莫宗江一行人从北平出发前往大同,克服自然条件的困难考察了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等地。虽然考察时间略显仓促,但仍收集到许多宝贵的图片资料,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四、云冈石窟所见的北魏建筑

第四部分讲述云冈石窟所见的北魏建筑,杭老师从洞窟编号、洞窟平面及其建造年代、石窟的源流问题、石刻中所表现的建筑形式、石刻中所见建筑部分、石窟的飞仙、云冈石刻中装饰花纹及色彩、窟前的附属建筑等方面详细解读了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著述的《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一文。

五、遗产价值的阐释

首先,通过对文献的解读杭老师向我们解释了开凿云冈石窟背后的社会意义。一方面,北魏统治者认为在动荡的时局中佛教信仰可凝聚社会共识。另一方面,佛教僧人在乱世之中可以借助统治者的帮助弘扬佛法,故而积极向世俗政权靠拢。在“令沙门辅导民俗”的推行下,北魏政权十分重视佛教,故举国之合力开凿云冈石窟。然而,这种中古社会所寻求的核心价值到民国之际已不被重视。虽然学者之中不乏好古之士,但文人雅士多偏爱金石学,将书画视为“风雅之物”而将雕塑视为“雕虫小技”。一直以来士人阶级对于艺术门类主观的阶级划分使得以雕塑为主而少有题刻的云冈石窟在历史的长河中被逐渐遗忘。直到近代以来外国学者来华考察时率先发现和研究才使得云冈石窟重新进入学界视线。因此,杭老师格外强调我们在今天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价值阐释。

新中国成立以后,石窟遗址主要交由文物部门主管。在文物部门的努力下,以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为例的保护工作都对石窟本体进行了加固保护,也对石窟开展了编年、编号的考古工作。然而,杭老师强调,目前对于石窟寺所做的研究中艺术方面的工作还较为薄弱,希望以后可以有相关方面的推进。

最后,杭老师总结道,文化遗产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把文化遗产视为人类共同财产。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要面向过去,也要面向未来去思考如何将文化传承下去。

讲座结束后,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王炜老师、武夏老师对杭老师的精彩讲座内容做了总结,并就石窟寺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进行了探讨。线上的老师、同学们就石窟寺中出现的建筑样式等相关问题向杭老师进行了请教,杭老师进行了详细解答。最后,陈小三教授对杭侃院长的精彩讲演表示感谢。

至此,山西大学120周年校庆科技发展论坛之考古文博学院分论坛的系列讲座圆满收官,感谢各位同仁的支持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