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
【百廿校庆】讲座纪要|李裕群:《邺城地区石窟与邺城佛教》
2022-11-16

        20221111山西大学120周年校庆科技发展论坛之考古文博学院分论坛第三讲邺城地区石窟与邺城佛教在线上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裕群研究员主讲,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陈小三教授主持。讲座内容分为五部分,概要如下。

微信图片_20221116212143.jpg

一、邺城地区石窟寺概况

   

首先,李老师简单介绍了邺城地区石窟寺概况,包括其分布及开凿的背景。邺城地区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并有一定的佛教传播基础,因此随着东魏迁都邺城,这里成为了北中国的佛教中心之一。以邺城为中心的太行山东麓一线的石窟群有河北北响堂、南响堂水浴寺石窟,河南安阳小南海石窟、宝山灵泉寺石窟以及卫辉零落山香泉寺石窟。

微信图片_20221116212151.jpg

二、洞窟的形制与功能

   

这一部分,李老师通过大量实地调查拍摄的图片向我们介绍了邺城地区的石窟。邺城地区石窟从功能上分为礼拜窟和禅窟两类。其中礼拜窟又依据形制分为塔庙窟和方形窟,塔庙窟窟内设中心柱,信徒僧众入窟后进行绕塔礼拜,以北响堂北洞、中洞,南响堂第12窟,水浴寺西窟为代表。方形窟窟内三壁开三龛,龛内雕像或于三壁前列坛设像,均具有观像礼忏的功能,以北响堂南洞、南响堂第3~7窟,宝山大留圣窟和大住圣窟为代表。

禅窟的规模很小,依据窟内是否有造像分为两种,其中有雕像的禅窟有小南海中窟、西窟、东窟,造像题材主要配合禅观。窟内无造像的禅窟有北响堂山腰间的小型禅窟。

微信图片_20221116212159.jpg

三、洞窟的图像构成

   

随后,李老师为大家介绍了邺城地区石窟内的造像题材与图像内容。邺城地区石窟内的主尊造像题材一般可以分为三佛和一佛两类。三佛题材中不同的组合分别表现出了地论宗的兴起、佛法传承的三世佛和法华信仰;一佛题材的选取则是受制于部分石窟中心柱仅留一龛的设计。除主尊造像之外,洞窟中的辅助造像题材还有十六佛、七佛,以及净土变、维摩变、涅槃变、弥勒变、定光佛授记等图像。这类经变画的大量出现表现了这一时期邺城地区盛行着西方净土、涅槃和法华思想。

李老师还介绍到东魏北齐时期造像的风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佛衣方面,不再着褒衣博带式的袈裟,造像形态上受南朝张僧繇的影响,不再流行清瘦的形象,而是逐渐偏向表现丰满的形体特征。

微信图片_20221116212204.jpg 

四、石窟与刻经

   

李裕群老师指出邺城石窟独特之处还在于石窟的刻经。邺城地区石窟的刻经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在窟外或者在前廊处雕凿完整经文,经文内容往往与末法思想相关联;另一种是在窟内镌刻节选经文以及各种佛名和忏悔文,其中节选经文常与窟内造像题材相关联。由于与刻经的结合,邺城地区石窟性质出现了新变化。除了传统的习禅礼拜功能之外石窟也成为了宣扬佛教义学的场所在这一时期佛教经典以一种特殊的形式进入石窟,这在中国佛教考古和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邺城地区石窟所反映的邺城佛教

   

这一部分李老师着重总结了邺城地区石窟的性质和其所反映出的佛教信仰。首先,李老师通过文献考证和实地考古调查,认为北响堂北洞中心柱南壁第3龛为高欢墓穴。这种洞窟和陵寝结合的设置反映出高氏皇室崇佛之热烈也许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其次,邺城地区石窟表现出东魏北齐时期佛教禅慧并举的特点这一时期,石窟的开凿大多与禅僧有关。这些禅僧不仅禅修、开窟,也非常注重自身义学修养

第三,地论宗净土思想禅法、礼忏和末法思想皆通过石窟中的造像题材和刻经表现出来邺城地区石窟的这些外在表现成为邺城地区佛教禅慧并举局面的例证

最后李老师认为邺城石窟中大量刻经的出现体现出北朝晚期末法思想的流行反映了当时的官员佛教界对于末法到来的担忧故在此刊刻佛经防止法灭

微信图片_20221116212209.jpg      李老师讲授结束后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王炜副教授进行了总结并将听众的问题甄选后分享给李裕群老师进行解答。李老师对问题进行了详细、认真的解答,并再一次强调我们在对石窟进行观察时一定要先看石窟的大主体再进一步观察小主体切不可割裂地看否则会导致出现不必要的误区。此外,在对石窟细部进行观察时一定要仔细看认真看观察其细微的开凿痕迹这些迹象可以解答很多关于其开凿规划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