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论坛
【百廿校庆】讲座纪要|王晓毅:《中条山地区夏商时期铜矿资源的利用》
2022-11-14

2022年11月9日,山西大学120周年校庆科技发展论坛之考古文博学院分论坛第一讲《中条山地区夏商时期铜矿资源的利用》在线上举行,本次讲座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王晓毅院长主讲,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陈小三教授主持。

640.png      讲座内容由八部分组成,资料充实,见解深刻,介绍如下。



中条山铜矿资源概


讲座开始,王院长首先概括了中条山地区铜矿资源的整体情况。中条山铜矿带位于山西省南部黄河北岸,呈东北-西南走向,长220公里。其中,以垣曲为中心的中条山断裂带两侧铜矿资源最为丰富。矿体跨入垣曲、绛县、闻喜、夏县、平陆等地,主要矿区有胡家峪、篦子沟、铜矿峪等。王晓毅院长指出,铜器生产是青铜时代最高科技的代表,铜矿也就理所当然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之一。中条山是夏商时期距离中原最近、储量最丰富的铜矿产地,更是我国古代铜矿冶遗址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中条山地区早期铜冶金手工业技术面貌的揭示,铜矿采冶、铸造技术的发展与传播及铜矿和冶铜产品的流向,对于深入探讨夏商王朝的崛起与获取、控制和利用铜矿这种重要战略资源之间的关系,以及夏商王朝代表的早期中华文明体系和内涵极具价值,对于进一步推进国家起源及早期发展等重大课题的深入研究意义重大。640 (1).png1.jpg




中条山矿冶遗址调查


接着,王晓毅院长向我们介绍了各家单位对中条山矿冶区延续十几年的调查情况。2010年9月~2011年11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山西省考古研究联合策划实施了四次考古调查,其中以垣曲县历山镇和闻喜石门乡为重点,考察和复查遗址总计15处。

2020~2021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进一步扩大调查范围,调查地点256处,分布在绛县、闻喜、夏县、垣曲等地,发现确认矿冶遗址21处,疑似遗址6处,另外,通过地质勘察发现古矿洞的地点共33处。新发现的采矿遗址有闻喜县刘庄冶,垣曲县鸡旦坪、落家河、北峪铜矿等遗址。新发现的冶炼遗址有垣曲县涧溪、刘村,绛县申家坡、韩庄等遗址。

2.jpg 

涧溪遗址炼渣    

3.jpg

         刘村遗址炼渣

通过长期的调查,对中条山古矿冶遗址的分布情况有了较明确的掌握。王院长指出,中条山铜矿带开采活动延续时间很长,至迟在二里头时期已开始开采铜矿,部分地点可能早至龙山时期,青铜时代之后,战汉、唐宋元乃至近现代,都是重要的产铜基地之一;现代矿区附近均发现多处古代矿冶遗址,采矿触及的区域也都发现过老硐,遗物极少,年代不明;古采废石和老硐遗迹是现代采矿的重要线索,往往拓宽掘进连续开采,现代坑口也多数打破老硐和废石堆积;古代采冶遗址主要集中于中条山铜矿带的北段山区,以垣曲、闻喜及绛县分布最为密集。



闻喜千金耙采铜遗址


这一部分,王院长介绍了闻喜千金耙遗址,年代在二里头—二里岗时期。该遗址位于闻喜石门乡玉坡村闻垣路焦家沟隧道北口东侧山地,正处于篦子沟至胡家峪一线的铜矿带之上,旧闻垣路亦从其山脚下经过,由此向东约10公里即可达垣曲盆地沿毫清河向南,有陆路、水路可通往垣曲商城及黄河北岸。在考古调查中,圆洼一地提供重要线索,首次发现亚腰形石锤,并在2011年和2012年分别对该遗址进行两次抢救性发掘。发现灰坑、木炭窑及16处采矿井巷遗迹,采矿、选矿用石器等生产工具、各类夹砂及泥质陶容器等生活用器及炉壁残块、炼渣、矿石等冶炼遗物。

4.jpg      王院长认为采矿遗址存在少量冶炼行为,农业生产极少;该遗址是夏及商早期青铜原料的重要产地,可能早至龙山时代。位置上向西偏北可经酒务头、河底到达闻喜,由河底向西南不足9公里即东下冯遗址,可能存在一定关联;双亚腰、三亚腰石锤及石钎是国内首次发现的古代矿业工具,为研究欧亚大陆铜矿采冶技术的交流提供了新资料。



绛县西吴壁冶铜遗址


另一经过考古发掘的是西吴壁遗址,该遗址是夏商时期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冶铜遗址,位于绛县古绛镇西吴壁村南,地处涑水河北岸的黄土台地上,南距中条山约6公里。遗址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南部的大冲沟。遗址总面积约为110万平方米。2018-2019年,揭露出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东周等时期遗存,其中以二里头、二里岗文化时期遗存最丰富和最具特色。二里头文化期冶铜遗存有房址、灰坑、木炭窑,均发现铜矿石、铜炼渣、残炉壁、石范、木炭等,尤其在二里头文化期H111堆积中发现了采用碎渣取铜方式收取铜颗粒这一现象。二里岗文化期冶铜遗迹除常见的冶铜遗迹遗物外,还在冶炉坑底紧靠北壁处发现一具人骨,表明冶铜过程中可能进行了某种以人为牺牲的祭祀活动。通过技术分析揭示了该遗址已知在国内最早使用陶器炼铜,原料来源于中条山铜矿,二里岗文化时期炼铜技术在继承二里头文化晚期的基础上效率有较大提高。

5.jpg


王院长指出,不晚于二里头文化时期,中条山腹地的铜矿已得到开采,二里岗文化时期规模有所扩大,但在采矿点可能只有少量的冶炼行为。



夏县东下冯遗址


接下来,王院长向我们介绍了晋南夏商时期最重要的中心聚落之一的夏县东下冯遗址,该遗址位于夏县埝掌镇东下冯村东北部,处于运城盆地东北部,东倚中条山,西望鸣条岗。东距中条山脚下仅1.5公里。东下冯遗址的夏商遗存为六期,其中一至四期属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五、六期属二里岗文化。通过对三期至六期铜器遗存科技分析后认为,四期、五期时可能已形成以铅锡青铜为主的铜合金技术。

6.jpg      王院长这样概括该遗址铜冶铸业的基本面貌:冶金活动以熔铜、铸造为主,从资源和运输成本考虑,铜矿石在邻近采矿地点冶炼成,红铜再输入东下冯遗址等中心聚落更为合理;三期时,可能存在向红铜中添加锡、铅物料(可能含砷)配制青铜的技术;经历夏商交替,冶金工业延续,技术有所创新;使用输入的铜料、锡料及铅料生产工具和武器为主的铜器,技术与二里头遗址类似,但铸造器类有别。



垣曲商城遗址


然后,王院长谈到了垣曲商城遗址,介绍了商城的位置,形状和规模,并揭示了该遗址的主要作用:

(1)商王朝在黄河岸边的北部防线,保卫商王朝中心区,控制黄河及其以北地区;

(2)占领、控制及索取中条山的铜矿资源,满足商王朝需要。可以说是商代前期垣曲盆地内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中心、商王朝设在晋南的军事重镇和堡垒、控制垣曲盆地及其周围地区的军事统治中心。

通过对垣曲商城二里岗上、下层文化冶炼遗物的研究认为:冶炼原料来自中条山铜矿,存在硫化矿还原冶炼工艺,铸造铅锡青铜、砷铜合金,存在着集冶炼、熔化及铸造为一体的铜冶铸过程,而且当时的冶炼技术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闻喜酒务头墓地


著名的闻喜酒务头是殷墟之外的高等级贵族墓地,东、南为中条山脉,最近直线距离约3.5公里。2017-2018年,抢救性发掘发现商代晚期墓葬12座,其中甲字形大墓5座,共出土青铜器、陶器、玉石骨器等600余件(组),墓地年代上限在殷墟三期偏晚阶段,下限在殷墟四期偏晚,主体是殷墟文化四期。

7.jpg      王院长认为,酒务头应是一处“匿”族墓地,系为商王子辈,当是中原王朝派到地方的一个行政机构,不仅控制铜矿资源,还包括盐业资源,甚至地方民政。就其地理战略而言,酒务头墓地位于运城盆地东北角,北接临汾盆地,东南可进入垣曲盆地,是三个盆地互通的咽喉要地;与浮山桥北、绛县东吴、及灵石旌介等组成商王朝晚期西部防御线。



夏商铜矿资源利用


在最后一部分,王院长对中条山地区夏商时期铜矿采冶工业做了总结,并将其放在夏商文化大背景进行阐释。通过对比二里头铸铜业和殷墟铸铜业来展现中原地区夏商时期铜产业格局。王院长指出,铜冶金工业的控制和利用,需要强大的行政、军事及后勤保障,强有力的保障体系又促进了国家起源及早期发展中原地区(中条山铜矿带);采铜、冶铜、铸铜环节相互分离,分布于不同级别的聚落,显示了夏商王朝对铜矿资源的控制和利用。夏商时期,晋南地区中条山地区主要负责铜矿开采与冶炼,青铜礼器等“国之重器”的铸造主要集中于王朝腹心地区的都城,从而构成支撑中原文明物稳步提升的完整青铜产业格局。与辽西地区、西北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采冶一体的产业格局有较大的区别。

在铸铜起源问题上,王院长有着独到见解,认为我们要有充分的这种文化自信,不要因为西方的铸铜技术比我们早上千年甚至两三千年,就觉得我们的青铜文明一定是西来的。单从范铸工艺这个特点上来看,中原地区的青铜铸造工艺应该是从自己的源头产生的。

演讲结束,陈小三老师作了总结,线上的同学老师就采矿格局、晋南盐池、晋南地区龙山时期与夏商时期聚落差异等问题向王院长踊跃提问,王院长悉心解答,见解深刻,使听众大受裨益。最后,大家向王院长带来如此精彩的演讲表示感谢,讲座在大家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参考文献



李刚,闻喜千金把遗址的发现与商代早期青铜器原料产地研究[J].青铜器与金文,201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80-33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股墟发掘报告(1958-1961)[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11880.

李京华,安阳殷墟铸铜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中原古代冶金技术研究(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57-7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商城(第一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722-728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1959-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8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