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讲座
当前位置:首页 > 讲座
《互动天下与六合同风——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 早期都邑文明间的互动融合与认同传继》讲座纪要
2024-04-28

应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邀请,2024年4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江涛先生于理科楼B106教室为山大师生带来了题为《互动天下与六合同风——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早期都邑文明间的互动融合与认同传继》的精彩讲座。

65dc925352b342b4b0d40f9eceb826a7.jpg

讲座伊始,高江涛老师对此次讲座题目进行了简单解释。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以来,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发现了在文明起源和形成的关键期,以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为代表的都邑性遗址。这四个遗址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很密切的内在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实证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及和平性。题目中的互动天下指这四个遗址之间的文化互动、文明交流或互鉴,六合同风则强调了文化认同。

一、 中华早期文明“四大都邑”

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都邑文明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被称为中华文明探源中的“四大都邑”。高老师从四大都邑的选址及布局展开讲述。良渚遗址距今5300-4300年,是5000多年的“时间节点”,具有神王合一的社会模式和统一信仰,藏礼于城,因地制宜,是东亚地区史前稻作农业的最高成就,最具代表的是玉文化。陶寺遗址距今4400-3900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支点”,王权呈现,礼乐雏成,是中国史前功能区划最完备的都城,有一系列“最早”的出土器物,是唯一一处与文化精神、历史记载、古代传说和具体人物相互支撑的大遗址。石峁遗址距今4300-3800年,是史前规模最大的城址,城址布局为城郭连接融合和三重城式,具有代表的是玉文化。二里头遗址距今3800年,是夏代中后期都邑与“王朝之始”,城址布局为郭城,注重城市外围和周边防御,具有代表的是青铜器和绿松石器。  

二、文明因素之“互动”

高老师首先对陶寺模式和良渚模式进行对比。其次,高老师通过对比玉器、纹饰和镶嵌技术的特点,讲述了陶寺文化中的良渚因素。最后,高老师通过介绍版筑技术、瓮城形态、人牲祭祀、彩绘装饰、壁龛及猪下颌骨随葬、铜齿轮形器、口簧和日用陶器来展现陶寺文化与石峁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

6aeddc12175542e8bd51e430efd7d937.jpg

三、文化之“融合创新”

高老师通过介绍陶寺文化的玉钺、玉璧、玉琮和多璜联璧来展现融合创新。比如陶寺文化的玉壁和玉琮同良渚文化相比,无繁缛神性纹饰、中孔增大,用于佩戴与装饰。以及陶寺遗址的观象台,它是前人长期积累的关于太阳运转规律的集合,创造了早期的天文学体系。

四、文脉之“赓续传承”

高老师以兽面纹和神人面为例,讲述了四大都邑文明间的形象认同与赓续传承。高老师认为,晋南、江汉、海岱、环嵩山地区这些兽面或神人面之间的相似形象和共有特征,无论是复制,还是效仿,甚至是追慕和传继的原因可以肯定的有两点:一是似乎这样的形象被赋有了神性,二是文化互动中对此类形象产生了大体的认同。在意识形态上形成跨越地理单元甚至跨越文化的共识,而成为一种文明的“中心”,这种文明中心在地理空间的合法性基础上,还会进一步成为意识上的“正统”,并以“文化基因”血脉相传,这也许反映的正是从“多元”走向“多元一体”的文化基因。多元互动是中国史前文化的重要特征。

最后,高老师对本次讲座的内容进行总结。纵观中华文明早期的演进,中华大地各区域的文明异彩纷呈,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都邑文明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这四个早期文明都邑之间存在着同时或历时的文化互动,文化互动是四、五千年前的"大时代主题"。一定程度上,这些文明都邑无论是先后的还是大体同时的都有着融合创新的特质,并将相对先进的文明因素传承发展。它们作为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不但反映了中华早期文明已有的"互动天下,九州共贯、六合同风"的特质,还管窥了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与博大精深。

在讲座结束之后的问答环节,高老师与现场的同学们进行了热切的交流与互动,细致认真地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这次讲座内容深入浅出,为在座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启示,师生们以热烈的掌声对高老师的精彩讲授表示感谢。

e24ec7b8a06d454e85d6138c73e13ef5.jpg

文字:智照敏、靳佳琦

图片:王旭凯、郭莉芊

排版:李文恺

一审:王小娟

二审:高大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