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研学实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研学实习
【考古实习】执素手修复旧壁风华,倾丹心传承文化脉络——2022级文物全科班文物保护修复队实习收获(一〇)
2025-05-08

壁画是时间的琥珀,封存着千年前的文明。它们被困在一方墙垣之间,却又穿越时空,将古人的记忆,轻轻放在现代人的掌心。那些被时光凝固的瞬间,此刻正透过壁画上斑驳的色彩,轻轻叩响我们的心门,在那些残存的线条与色彩里,我们触摸到了那个时代的温度。然而,壁画却未能逃脱岁月的侵蚀,那曾经灵动的神韵,如今也仿佛被尘封在了历史的角落。我们希望通过修复,能让这古老的壁画再次诉说它的故事,让后人也能感受到它曾经的辉煌。

本周我们继续对壁画展开修复工作,主要工作是壁画四周补全新地仗、支撑体边缘封护、粘贴无纺布、制作支撑体、拼对粘贴碎块。

为了使壁画本体变得更加“强壮”和美观,我们进行了壁画四周补全新地仗的工作。补全四周新地仗前先按照比例配制地仗泥,并对壁画表面进行除尘清理。补全过程中要将第一层地仗泥压实,使其与壁画支撑体充分粘连,然后再将其补平至低于壁画2毫米处。接着在地仗泥还湿润时用工具为其制作肌理,使得壁画表面整体和谐美观同时又能分辨修复痕迹。补全新地仗的工作不仅要求一次性完成,还要在补全过程中反复多次检查新地仗表面是否平整,避免出现凹凸不平或裂隙等问题。

四周补全新地仗.jpg

图1 四周补全新地仗

支撑体边缘封护前先对四周进行除尘,封护时要确保支撑体边缘所有结构都被覆盖。同时,要精准把控封护的厚度,既不过厚而显臃肿,又能均匀一致,宛如为壁画披上一袭合体的薄纱,让壁画更显美观。此外,还要避免封护材料对壁画正面造成污染。

背部粘贴无纺布时需注意,裁剪的无纺布的尺寸需略大于支撑体的尺寸,使无纺布能全面覆盖壁画背部,为后续修复提供一个稳定的附着基础。支撑体制作前需要测量原支撑架的尺寸,提前准备支撑体制作的材料,并对其按照测量尺寸进行切割、打磨等。完成后,使用配好的粘结材料依次粘接碳素纤维布、软木、多层玻璃纤维布、蜂窝铝芯、铝板。粘接时要保证粘结剂的充分,确保各层紧密贴合。

背部粘贴无纺布.JPG

图2 背部粘贴无纺布

制作支撑体.jpg

图3 制作支撑体

碎块拼对前,要先对碎块正面进行清理与贴纸贴布,而后进行背部减薄、加固、补强和找平的处理,再对其背部进行贴布,使其结构稳固以满足拼对时的移动。拼对时,要仔细比对碎块的色彩和线条匹配度及边缘平整度,于细微处寻得它们在历史拼图中的精准坐标。粘贴过程中,既要观察壁画的图案与线条走向,又要确保粘贴后的碎块表面与周边画面在同一水平高度,努力做到粘贴后壁画整体的还原、和谐、美观。

碎块拼对粘贴.JPG

图4 碎块拼对粘贴

背部无纺布画线.jpg

图5 背部无纺布画线

尉老师指导正面补全地仗.jpg

图6 尉老师指导正面补全地仗

翻转壁画.JPG

图7 翻转壁画

碎块处理.png

图8 碎块处理

实习心得

马熔:毫厘藏古韵,修复铸文脉

时光匆匆,参加壁画修复实习已经两个月了。这段时间里,我认真投入工作,在忙碌中不断成长,收获满满。

近期,我参与了画面清理、支撑体边缘封护、壁画边缘加固、壁画四周制作新地仗、碎块拼对粘贴工作。画面清理是考验耐心和技巧,针对不同程度的泥渍,我们要选用合适的、针对性的试剂。支撑体边缘封护,就像给壁画穿上了一层坚固的铠甲,让它的结构更加稳固。壁画四周制作新地仗让壁画原本残缺的部分逐渐恢复完整。看似简单的涂抹刮平补泥,但对我来说依然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补泥的手法还是没能很好的掌握,需要更多的学习和练习。碎块拼对粘贴工作是对耐心、细心的极大考验,不仅要观察已有画面颜色、线条、轮廓,还要仔细比对缺失部分的线条,为后续工作留下可持续操作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壁画修复工作的复杂性和严谨性。方寸毫厘之间的每一道工序都环环相扣,任何一个小的失误都可能影响最终的修复效果。同时,我也更加理解了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坚守和文物保护的意义。未来,希望自己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积累专业知识,为文物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熔工作照.jpg

马熔工作照

任奋强:以泥为笔,续写千年丹青。

本周我们主要制作了壁画支撑体和为壁画正面填补新地仗泥的工作。

在壁画四周填补地仗泥时,我们遵循所老师讲授的工艺方法:对壁画除尘后,将粘接材料均匀的涂抹在壁画四周的支撑体上,之后使用修复刀铲取适量地仗泥填补在壁画周边,填补厚度要略低于壁画表面。我也曾因长时间对着一块区域反复修补而达不到理想效果而感到烦躁,老师多次为我讲解了填补的技巧,又纠正了我填补中存在的问题,让我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壁画修复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材料的调配需要精准无误;修复的操作更要全神贯注,这些都大大地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也更让我明白,壁画修复工作不仅技术性极强,更是一项需要高度责任感和细致耐心的事业。每一次操作、每一个步骤,都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就可能对珍贵的文化遗产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因此,我们必须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次修复任务,尊重历史、敬畏文化,用心守护这些人类文明的瑰宝。

任奋强工作照.jpg

任奋强工作照

孙慧芝:抚壁溯往昔,修艺焕新辉

注目斑驳的壁画时,我的心里总能感受到历史的震颤。修复绝非“复刻”,而是在尊重原作本真的前提下,用现代技术唤醒沉睡的记忆。

在修复操作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了耐心和细心的重要性。在制作壁画四周新地仗时,需要与原始地仗材料进行反复研究与比对,并进行试验,选出最合适的一种配比。填补地仗泥时,要确保底层的每一处都均匀、密实,表层每一处都要平整,且有美观的肌理。并且,填补时不能污染画面,如若不小心污染,需要及时清理。而在粘接碎块时则需要高度的专注和精湛的技艺。每一块碎块的粘接,都要与原始壁画尽可能地匹配,让修复后的壁画既恢复了完整性,又保留了历史的痕迹和艺术的韵味。

通过参与壁画修复实习,我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也让我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壁画修复是场跨越时空的修行,以敬畏为灯,以科技为杖,在破碎处播种永恒。文明从不会真正消亡,它只是换种方式与我们重逢。

孙慧芝工作照.jpg

孙慧芝工作照

田雨禾:层积见真容,色彩藏史诗

时光荏苒,壁画文物修复实习已历时两月有余,这段沉浸于历史与技艺交融的旅程,不仅让我领略了文物修复的严谨科学,更让我感受到千年文明传承的温度与责任,更让我在这场与千年文物的对话中获得宝贵成长。

回顾两个多月的壁画修复征程,我由最开始的不知所措,到现在逐渐轻车熟路,离不开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现在,我逐渐建立起有条理的修复习惯与思维:每天清晨的温湿度拍照统计、对壁画本体的减薄与加固、化学试剂的配制、支撑体与支撑架的制作……尤其是最初使用手术刀进行减薄粗泥地仗,刀尖与壁画接触时的陌生触感,让我的手不注颤抖,我明白,壁画修复是一个极其考验心态的工作。

团队协作是修复工作的灵魂。除了老师的指导,我也很感谢同学们遇到困难时互帮互助。每当遇到棘手困难时,大家便群策群力,一同商量对策:编写壁画病害调查表、研究化学试剂最合适的比例、寻找最为坚固稳定的地仗泥配比……在不断实践中,我感受到现代科学与传统工艺的绝妙结合,更感受到了与伙伴们共同努力的力量。

伴随着文物修复实习的进行,我对壁画也已经产生了感情。文物修复人员,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文明的摆渡人。未来,我愿继续以科学为舟,以热爱为桨,在文物修复的星河中探寻更多可能。

田雨禾工作照.jpg

田雨禾工作照

王晨歌:破痕处重构历史,新肌里唤醒文明

数周的壁画修复实习,如同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触摸历史肌理的大门,让我在色彩与纹样的斑驳间,真切体悟到文物修复工作的温度与分量。

本周我深入参与到壁画四周制作新地仗的工序中。每抹泥痕都是跨越时空的注脚,诉说着对文明敬畏的底色。黄土混着细沙的颗粒感从刀下漫开,仿佛触到匠人制作时的屏气凝神,操作时每一个动作都像在与百年前的匠人对话,容不得半点马虎。这项工作让我深感壁画修复的不易,技艺的不熟练常导致涂抹不平等问题,不断返工让我切实体会到每一道工序都需极致耐心,也更明白敬畏文物背后那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不是简单的修补,是让破碎的历史在新生的肌理中重新呼吸,让千年风华在新旧交织间找到存续的支点。这段实习时光,如同一幅逐渐展开的长卷,让我清晰了自己的使命坐标。那些在修复台前度过的日夜,教会我的不仅是壁画修复的技巧,更是对历史文明的敬畏之心,以及与团队默契配合的修复哲学。未来,我愿以匠心为墨,以热爱为笔,在更多即将湮没的文物彩绘中,重新勾勒出文明的绚烂轮廓,让古老的色彩在新时代的光影里重新流淌出鲜活的生命力。

王晨歌工作照.jpg

王晨歌工作照

杨钰尧:践知怀敬,守珍于心

转瞬文物修复实习已经过了两个月,这段日子里,我躬身实践,不仅对文物修复技艺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更真切感知到文物工作者肩头责任之重、使命之坚。初入此行,我怀揣着好奇与憧憬,好似手握一把开启历史秘境的钥匙。可随着实习推进,方知这项工作远比想象中复杂艰难。每一幅壁画皆是历史的凝眸、文化的信使,其修复需专业功底与严谨作风并重。从病害调查的仔细观察,到修复材料的适配调和,再到修复时的精益求精,每个环节都需倾注大量心力,容不得丝毫懈怠。严谨、认真、执着、坚守,通过亲身践行文物修复工作我对“匠心”有了更深的感悟,对文物保护更加充满敬意。

杨钰尧工作照.jpg

杨钰尧工作照

姚思宇:除尘补笔承古艺,守拙存真秉初心

壁画修复实习的两个多月以来,我越来越觉得这份工作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每当看到那些斑驳的壁画表层,看着褪色的线条和剥落的颜料,总会想象几百年前的画工是如何在这里倾注心血。在壁画修复的工艺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最小干预"原则的重要性。例如在清理壁画表面时,从除尘到试剂的选择,往往需要反复试验,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最考验功力的便是填补缺失部分,既要保证材料的兼容性,又要做到"远看一致,近观可辨"。这种在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精准拿捏,让我明白真正的修复不是掩盖岁月痕迹,而是用最克制的方式延续文物的生命。修复不是要让它们焕然一新,而是要用最大的耐心和敬畏之心,小心翼翼地唤醒这些沉睡的美。有时候一天只能修复一小部分,但正是这种慢工出细活的过程最让人踏实,当模糊的图案逐渐清晰,当某个细节与史料吻合,那种成就感无可替代。我始终提醒自己:我们不只是修复壁画的技术人员,更是历史的守护者,每一笔修补都承载着传承的责任,既要留住岁月的痕迹,也要让未来的眼睛依然能看见过去的光彩。

姚思宇工作照.jpg

姚思宇工作照

张佳琦:在延续中触摸永恒

从初入修复室时面对斑驳壁画的手足无措,到如今能配合老师完成壁画修复的大部分工作,这段经历不仅重塑了我的专业认知,更让我领会到了一个文物工作者人应有的心。

在将壁画粘接在制作的支撑体上时,老师随口说到,更换支撑体和对壁画进行补强,归根结底是为了将壁画保存和延续下去,我对若有所悟,“延续”一词好像就是我们的目的。修复的真谛不在“复原”,不是将历史凝固成标本,而在“延续”,我们以现代科技为舟,载着历史的碎片穿越时光长河,让每一次干预都成为留给未来的信物。文物工作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自我追问——我们究竟在守护什么?又该如何让千年后的眼睛,仍能看见此刻的虔诚?

张佳琦工作照.jpg

张佳琦工作照

当指尖触碰千年壁画的刹那,我们不仅是修复者,更是时光的摆渡人。每一处填补的裂痕,都是与古人的隔空对话;每一抹重焕的光彩,都在诉说文明的不朽。那些被岁月侵蚀的壁画,在我们的努力下渐渐恢复往昔的风采,它们将带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温度,继续见证时代的变迁。让我们携手共进,在文化遗产保护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让残损的壁画在匠心守护下重生,让历史的低语永远流淌在文明的星河之中。


文字|马熔、任奋强、孙慧芝、田雨禾、王晨歌、杨钰尧、姚思宇、张佳琦

图片|文物保护修复队

编辑|郭秉宗

一审|郭建英

二审|贾 尧

三审|王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