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测绘实习随春日渐深有序推进,本周我们小组在火神庙进行了实地勘察与标高测绘工作。火神庙作为晋中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火神祭祀建筑之一,其建筑布局、结构形制及装饰艺术均体现了明清时期晋中地区民间祠庙建筑的典型特征。我们通过搭建脚手架平台测量高处数据如檩条直径、随檩枋尺寸,椽出飞出等。针对门窗、雀替、斗栱等装饰构件,使用卷尺测量尺寸,细节部位拍照记录的方式,完成大样草图绘制。最后室内进行草图整理使用CAD将手绘草图转化为标准化的平面图、剖面图,确保每处细节都与实际测量数据吻合。
贾博杨:
本周,在火神庙我们开始使用脚手架开展古建筑测绘工作,我主要对娘娘殿、财神殿两座主体建筑进行数据采集与手绘记录。主要负责两座殿宇明间剖面图和次间剖面图的草图绘制及大样的草图绘制,深感责任重大,亦收获良多。
为还原娘娘殿梁架结构,需要使用脚手架攀爬到梁架之间逐各测量瓜柱、脚背的数据。古建测绘“大致如此”,每一笔误差都可能扭曲历史信息。当夕阳穿过殿前古树,斑驳光影中忽觉:我们丈量的不仅是建筑,更是与时光对话的刻度。
为了认识清楚娘娘殿檐出错综复杂的结构,我们每个人都爬上脚手架,在老师的带领下认识每个构件的名称,了解名称的意义。当书本里的名词活生生地出现在我面前时,过往的知识与现实的认知所碰撞,交汇出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
“古建测绘是解码先人智慧的密钥。”如今执笔整理数据,恍悟我们不仅是技术执行者,更是文明传承的摆渡人——每一组数据、每一帧手稿,皆为后人留存“此刻真实的火神庙”。
柴屹茹:
这学期的古建筑测绘实习就要结束了,回想起这些日子,真的是收获满满又感慨万千。
这个月,我们第二大组来到平遥古城火神庙,开启了难忘的古建筑测绘之旅。我们小组三人负责测绘火神庙的山门,我的主要任务是绘制门窗大样的平立剖面图。绘制草图时,先靠眼睛观察门槛、墙体、窗户这些构件的位置,大致估算比例关系,快速在纸上画出草图框架。随后,就需要拿着直尺、卷尺“上阵”,仔仔细细测量每个部件的长宽高。有些地方空间狭小,测量起来特别费劲,得半蹲着、伸长胳膊,有些地方又太长,还得请同学帮忙“接力”测量。最后在草图上进一步增添尺寸标注,绘成成图。
除了手绘,我们还在老师带领下解锁了“新技能”——使用塔尺、水准仪测量山门檩条、梁架的标高。操作这些设备时,我感觉真的很专业呢。回到室内,我们还马不停蹄地绘制CAD图纸,对着规范反复调整图纸细节,经常为了一个大样的具体细节反反复复回到火神庙观察。现在看着自己画出来的CAD图纸,好有成就感。最印象深刻的莫属使用脚手架测量高处数据,虽然有老师时刻不离地在身边保证安全,但是在好几米的高度往下看时,还是会瑟瑟发抖。
这次实习,让我从书本走向现实,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这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帮助。这次大实习让我对古建筑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未来,我愿继续丈量古建之美,为守护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科妍:
在平遥火神庙的建筑测绘实习中,我收获颇丰,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更让我对古建筑有了全新的认识。
实习之初,面对火神庙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建筑,我既兴奋又紧张。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小组迅速分工,开始了测绘工作。使用水平仪等专业设备测量建筑的尺寸、角度,用皮尺细致丈量每一处构件,用绘图软件记录数据、绘制草图。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诸多挑战,如部分建筑构件因年代久远出现损坏,测量数据难以精准获取;复杂的斗拱结构,绘制难度极大。但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探讨、反复测量与修正,最终攻克了难关。
这次实习,让我深刻体会到古建筑测绘的严谨性与重要性。每一个数据都关乎古建筑的历史信息与艺术价值,稍有偏差,就可能影响对其的研究与保护。同时,也增强了我的团队协作能力,明白了只有相互配合、各司其职,才能高效完成任务。
平遥火神庙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测绘,我仿佛触摸到了它的“脉搏”,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与匠心。未来,我将带着这份收获,在建筑学习之路上继续前行,为古建筑保护与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
柴晓琴:
在平遥火神庙,我度过了意义非凡的三周实地测绘时光,这段经历让我收获满满,不仅专业技能显著提升,更让我对古建筑测绘的内涵有了深刻而全面的认知。在前两周的测绘工作中,我们手持卷尺、激光测距仪和塔尺,一丝不苟地对山门建筑进行基本测量,并精心绘制出山门平面剖面图以及门窗大样等的草图。这些基础工作为后续的深入测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到了第三周,借助脚手架,我们得以近距离测量雀替、随檩枋等细部构件。测量过程中,老师耐心细致地为我们讲解檐檩上各构件的名称,以及大小连檐的区别——大连檐位于瓦口木之下,而瓦口木在剖面图中呈现出梯形的结构。这些细节的讲解,让我对古建筑的构造有了更为直观和精准的理解。与此同时,我们在室内将之前绘制的纸质草
图转化为CAD图纸。CAD绘图要求极高,数据必须精确无误,线条要规范整齐,每一处细节都需与实际测量数据完美契合。这不仅考验着我对测绘数据的把控能力,更让我对测绘工作的严谨性有了全新的认识。通过CAD软件,我将手工草图转化为精确的电子图纸,进一步完善了测绘成果。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我的绘图技能,还让我学会了如何将传统手工绘图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为古建筑测绘注入新的活力。
这次测绘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古建筑测绘的非凡意义。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无数珍贵的文化记忆。通过测绘,我们能够将其精确地记录下来,为后续的保护、修复和研究提供坚实的依据。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测绘工作的严谨性——每一个数据、每一根线条都必须准确无误,才能真实地还原古建筑的原貌,让历史的瑰宝得以传承。
李佳芮:
在火神庙测绘的每一天,都是一场与时空对话的修行。手握水准仪站在斑驳的石阶前,视线穿过镜筒,数字在刻度间跳跃。登高时,脚手架随着檐角攀升,仰头测绘高处的尺寸,风掠过脊兽的轮廓,那一刻忽然懂得,古建筑的灵魂不仅藏在形制里,更蛰伏于每一寸被匠人精心计算的高度中。
测绘不仅是数据的堆砌,手绘草图时,青砖的肌理、雀替的弧度,而后在CAD中将这些线条化作严谨的坐标。鼠标拖动间,竟觉得像在续写百年前工匠的图纸——我们用数字重构文明。飞檐的曲线与柱础的方寸终于达成了某种微妙的平衡,那一刻,古建保护不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每一笔数据、每一根线条里藏着的敬畏与承诺。
离庙时回看,夕阳为火神庙镀上金箔。古建会老去,但被精确记录的标高、被数字化的纹样,终将成为它对抗时光的另一种生命。
李姗珊:
我们两周之前来到了平遥古城进行测绘。我们组的任务是进行火神庙的测绘,老师给了我们三周的时间,要将火神庙整理成一本册子,这本册子上要有山门、戏台、厢房、现殿、耳殿的草图、cad以及大样图还有火神庙的相关信息。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建筑虽然规模不大,但结构精巧,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挑战。
测绘时遇到不少困难。有些地方光线太暗,测量仪器的数据不准;有些构件破损严重,尺寸很难把握。我们只能反复测量,互相核对数据。还有一些高处的地方,需要脚手架和梯子才能测量到,除了对手和脑的要求,还有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我的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太好,在画影壁时,一时间没办法想象到平面图的样子,于是我就站在影壁前细细思考,突然灵光乍现。这让我明白,测绘工作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耐心和团队配合。
在画cad时,我发现有些数据没有测到,又去火神庙进行测量。除此之外,CAD的各个线条现在不同的部分,比如外轮廓需要用一种线,还需要分白灰墙和砖墙,对我的挑战很大。但是我请教老师和同学,解决了这个问题。
通过这次测绘,我对古建筑的认识不再停留在书本上。那些精确到毫米的数据背后,是古人智慧的结晶。看着完成的测绘图,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但这份亲手绘制的图纸,让我对火神庙有了特殊的感情。
这次实践让我收获很多。不仅学会了测绘技能,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用心去观察和理解古建筑。希望以后还能参与这样的实地测绘工作。
丁豆豆:
这次去平遥古城测绘火神庙,原本以为就是个普通作业,没想到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拿着测距仪测量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地方的数字都和想象中不太一样。老师说这不是测量误差,而是古人故意这么设计的。比如柱子不是完全对称的,屋顶的弧度也暗藏玄机。这让我特别惊讶,原来几百年前的工匠们就已经懂得这么多建筑智慧,而且他们连计算器都没有,全靠经验和手艺。
最让我感动的是看到那些老工匠的手艺。木梁上的雕刻,砖墙上的花纹,每一处都特别精细。我在想,那时候的人做活可真认真啊,一个花纹可能要刻好几天,现在的人哪有这个耐心。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
用现代工具测量老建筑,感觉特别神奇。测距仪能精确到毫米,但有些东西是数字表达不了的。比如阳光照在旧墙上的感觉,风吹过屋檐的声音,还有整个建筑给人的那种沉稳大气的感觉。这些才是古建筑最珍贵的地方。
这次实习让我明白,保护古建筑不只是量量尺寸、拍拍照那么简单。重要的是要理解古人的智慧,感受建筑背后的文化。我们现在记录这些数据,就是为了让后人也能看到这么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一直在想:这些老建筑能保存几百年,靠的不是钢筋水泥,而是古人的智慧和用心。我们这一代人,是不是也应该为后人留下点什么呢?
“工学者,巧心,劳力,造器物。”通过本周的火神庙实地测绘,我们直观感受到古建筑的空间布局,材料和特征,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地测绘进行对比认知,进一步夯实了理论基础,培养了专业素养。同时在绘图过程中,我们学到了不同构件的绘图方法,提升了绘图能力。平遥测绘实习将成为我们叩问古建的起点——愿我们永怀匠人之心,以科技为刃,让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继续讲述火与木的故事。
文字|全科古建实习队
图片|古建队
编辑|何 晔
一审|田冬雪
二审|任毅敏 段恩泽
三审|王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