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曦穿透修复室的窗棂,那些沉睡千年的壁画残片在光晕中苏醒,如同老人布满皱纹的面庞,正等待着一双双年轻的手掌抚去岁月风霜。文物修复工作是一场与时光的温柔较量——我们既是聆听者亦是传声者,以指尖技艺对话千年文明。
本周我们的主要工作是为翻面后的壁画做拼对并粘接支撑体、泥渍清理以及壁画表面白灰补全的工作。
我们以墓葬原始影像资料为基础,对同墓室壁画进行拼对定位,以审美性与科学性为基础,精准定位每块壁画在支撑体上的位置,考古现场的空间记忆得以完整复苏。通过这种溯源式修复实践,我们对壁画本体与历史语境认知更加深刻,从而更坚定了遵循最小干预原则、还原文物本体历史信息的专业信念。
壁画初步拼对定位
清洗壁画表面泥渍这个看似简单的操作需要时刻注意清洗力度及方式方法,避免破坏壁画正面颜料层等,让我们对文物修复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我们采用脱脂棉和竹签自制的棉签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于不同大小的泥渍区域,可以随时调整棉头尺寸。看似简单的自制棉签,实则蕴含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古老智慧。
清洗泥渍
在壁画表面白灰地仗填补前,需提前调配好填补材料,严格按照配比和工艺要求,确保材料的质量符合修复标准;在修补前,先用洗耳球对待填补部位进行除尘;在修补过程中,要注意壁画填补部位周边区域,熟练掌握修复刀的正确使用方法进行精确的修补,确保填补部位与周围壁画整体协调。
填补壁画表面白灰地仗 老师讲解填补白灰地仗要点
郭建英:于地仗层修补实验间,探寻壁画修复的科学密码
近期通过参与实验,让我对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在实践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与感悟。这些实验不仅考验了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磨炼了我的意志,让我更加坚定了在文物保护领域继续前行的决心。
在实验过程中,每一个数据的测量、每一种材料的配比都需要严谨。水灰比的微小变化,会影响地仗材料的收缩率和强度。实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遇到了诸多问题。比如人工测量数据时存在误差、试块照片拍摄角度不统一等。但这些问题也促使我不断思考解决办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通过一系列实验,我们得出了不同成分组成的地仗材料的最佳水灰比、砂土比以及粘结材料浓度等重要结论。这些结论为壁画地仗的补全、加固等修复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让我切实感受到文物保护的科学性。从最初对实验操作的生疏,到后来能够熟练地进行材料配制、数据测量和分析,我在专业技能上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时,实验过程也磨炼了我的耐心和毅力,让我学会在繁琐的工作中保持专注。我还学会了如何从实验数据中总结规律,发现问题,培养了自己的科研思维和能力。
候佳怡:匠心护古韵,时光淬新生
时光如潺潺溪流,不经意间,参加壁画修复实习已两个月了。这段在历史与现代交织、艺术与技术碰撞的旅程中,我以修复者的身份,与古老壁画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道工序、每一处细节,都如同镌刻在心间的印记,见证着我的成长与蜕变。最近我们的工作围绕壁画封边及补全、支撑体封边封护进行,壁画封边及补全、支撑体封边封护工作,是对壁画长久保护的一道防线。我们使用特殊的材料和特殊的工艺,为壁画和支撑体打造一层坚固的“铠甲”,让它们在未来的岁月里能够抵御风雨的侵蚀、时间的考验。当看到原本残破不堪的壁画在我们的努力下逐渐恢复生机,重新展现出昔日的风采时,我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这种成就感,不仅仅来自于工作的完成,更来自于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份贡献,来自于对传统艺术的一种传承。
两个月的实习生活,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的壁画修复知识和技能,更培养了一种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和保护意识。我深刻认识到,壁画修复工作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种文化使命的担当。每一幅壁画都是历史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与魂,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它们保护好、传承好,让后人也能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艺术的魅力。
孔圆梦:在时光裂痕中缝补文明
两个多月的壁画修复实习,于我而言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奇妙旅程。用软毛刷轻轻扫去浮尘,用棉签蘸取专业溶液擦拭泥渍,每一个动作都需屏住呼吸,生怕稍有不慎就会损伤脆弱的颜料层。记得第一次独立清理一幅壁画时,看到覆盖在人物衣纹上的污垢逐渐褪去,线条重新舒展流畅,那种成就感远比想象中更震撼。
调配补泥材料时,需要精确配置好土质、颗粒度和颜色。在实验室灯光下反复观察色差,最终才找到与壁画基底契合的“肤色”,每一道工序都像在完成一幅微型工笔画。
两个多月的修复实习,看着曾经破损的壁画在团队手中逐渐恢复生机,我忽然懂得:文物修复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旧”,而是用今人的温度,续接文明的脉络。那些在显微镜下度过的日夜,,都成了我与历史最珍贵的联结。或许这就是修复的意义——让破碎的时光重新完整,让沉默的文物重新开口诉说。
李彬研:在时光褶皱中与历史对话
在过去的两个多月里,我以一名文物全科专业实习生的身份,参与了学院组织的文物保护修复实习。这段经历不仅让我从课堂走向实践,更让我深切体会到文物保护工作的复杂性与使命感。
初到修复室时,面对斑驳褪色的壁画残片,我既震撼又忐忑。在老师的指导下,我逐渐掌握了清洗、加固、补全等基础修复技术,也认识到每一步操作背后严谨的科学依据——从材料化学的配比到环境湿度的把控,都需要精确到毫厘。我们需要耐心花费很多的时间去清洗一块顽固的泥渍,也会细心花费很多时间去补全一部分小小的缺口,过程中稍有不慎便可能破坏脆弱的颜料层,因此更需要我们严谨认真,心怀敬畏。这让我明白,修复不仅是技艺的锤炼,更是心性的修行:唯有静心、耐心与敬畏心并存,才能让历史的痕迹重焕生机。实习中,最触动我的是团队对文物“真实性”的坚守。修复并非“以新替旧”,而是以最小干预为原则,让文物在稳定留存的同时保留时光的印记。重新审视文物保护的意义——它不仅是技术的实践,更是对文明的谦卑传承。
这两个月,我收获的不仅是修复技能,更是一种责任与情怀。每一次触碰文物,都仿佛在与千年前的匠人对话;每一次完成修复,都像是为文明续写了一段未来。我深知,文物保护之路漫长而孤独,但这段实习让我更加坚定:愿以毕生之力,守护这些沉默的“历史见证者”,让过去与未来在此刻相遇。
王楠:在壁画修复中感受时间魅力
白驹过隙,参加壁画修复实习已然两月有余。这段经历,宛如一场奇幻的冒险,一头扎进历史与现代、艺术与技术交织的世界。我像个探秘者,在古老壁画间穿梭,与它们进行跨越岁月的深度对话。每一刀对壁画地仗的修复填补,都如同在岁月长河里刻下独属于我的痕迹,见证着我的蜕变与成长。
这段时间,我们全力投入到壁画补全,支撑体封边封护工作中。这不仅是修复流程的末尾,更是守护壁画的关键防线。就像为壁画量身定制坚固的“金钟罩”,我们选用特质材料,施展独家工艺,抵御外界侵蚀,让壁画能在未来岁月中安然无恙。看着原本伤痕累累的壁画,在我们精心修复下,重新散发出迷人光彩,我内心满是自豪。这份自豪,源于对文化传承的参与,更源于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贡献。这两个月,是我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不仅掌握了壁画修复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在心底种下了守护文化遗产的种子。我深知,壁画修复不仅是技术活,更是沉甸甸的文化使命。每一幅壁画都是历史的沉淀,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有责任保护、传承它们,让后人也能领略这份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两个月多月的实习旅程中,我们手中的工具修复的不只是一幅幅壁画,更是在时光的裂痕中搭起一座桥——让千年文明与现代相遇,让历史的呼吸能被未来听见。或许,文物的生命注定沉默,但每一次小心翼翼的触碰、每一笔慎重落下的填补,都是我们对文明最温柔的回应。如果你也曾为某件文物驻足,或许我们早已在某个时空的碎片里,有过一场无声的对话。
文字|郭建英 候佳怡 孔圆梦 李彬研 王 楠
图片|文物保护修复队
编辑|闫昱中
一审|郭建英
二审|贾 尧
三审|王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