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而壁画则是散落在河畔的古老诗篇,每一笔每一划,都书写着往昔的故事。但岁月无情,许多壁画面临着褪色、剥落的困境。壁画修复让我们与历史的连接感愈发浓烈,每一次凝视壁画,都像是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我们手中的工作,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责任,绝不是简单的修复,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
本周我们对墓葬中不同位置的壁画继续展开修复工作。
对于拱眼壁壁画,进行了壁画表面白灰地仗的填补。在开展壁画表面白灰地仗填补工作前,需提前调配好修补材料,严格按照配比和工艺要求,确保材料的质量符合修复标准;在修补前,注意使用洗耳球对待填补部位进行细致除尘;在修补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壁画填补部位周边状况,掌握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进行准确的修补,确保修补部位严密牢固,使得填补部位与周围壁画整体协调。
对于直壁壁画B4,进行壁画背部地仗层减薄及加固等工作。在减薄工作中,先使用2A溶液软化粗泥地仗层,配合手术刀重复轻刮步骤;对于壁画粗泥地仗中包含料姜石、硬石块的区域,使用打磨机进行打磨,值得注意的是,打磨机的使用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技巧和经验,把握好力度,既要保证效果,又不能对壁画本体造成损害。在加固工作中,需要严格按照配比要求,配制所需的加固材料;按照梯度浓度,依次将不同浓度的加固材料喷洒于壁画背部地仗层,并详细记录不同浓度加固材料的用量。
对于直壁壁画B5,进行了壁画正面泥渍清洗、裁切支撑体、支撑体边缘封护及壁画直棱窗砖泥渍清洗等工作。在壁画正面泥渍清洗工作中,我们经过实验得出结论,加热的蒸馏水清洗泥渍效果显著;但是,该壁画钙化土垢较为严重,以致于清洗十分困难,需要时刻注意清洗力度及方式方法,避免破坏壁画正面颜料层等。在支撑体边缘封护工作中,需要按照配比要求,调配壁画支撑体边缘封护所需的填补材料;然后将所配材料填补在支撑体蜂窝铝板边缘,并抹平;既提升了壁画支撑体强度,又使得壁画支撑体边缘更加美观。在壁画直棱窗砖泥渍清洗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清洗力度,避免破坏表面颜料。
4月16日上午,省考古院的吕文强、贺蛟老师为我们讲解如何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壁画进行三维建模以及使用便携式X荧光射线光谱仪对壁画制作材料进行检测分析。我们充分认识到科技力量在文物保护中的巨大作用,科技以数字之翼,让壁画在数字世界里永恒定格,推动壁画创新性保护、传承与发展。
图 1 工作大场景
图 2 工作大场景
图3 对壁画进行三维扫描
图 4 便携式X荧光射线光谱仪操作方法教学
图 5 减薄粗泥地仗层
图 6 泥渍清理试验
图 7 修补残缺地仗
实习心得:
马春雨:以匠心修复,让壁画焕彩
实习时间已然过半,此时此刻不再像刚开始接触壁画修复时那么手忙脚乱,已经对壁画修复的各个阶段和步骤更加熟悉,使用壁画修复的工具也更加得心应手,对力度的把握也更加自如。从壁画背面到正面,不变的是要对壁画永远怀有敬畏之心。无论是泥渍清理、白灰地仗补全还是支撑体边缘封护等任何工作,都要注意力度和方式方法,以保护壁画为核心,力争精益求精,为呈现一个较为满意的结果而不懈努力。
在实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修复工作的严谨与艰辛,稍有不慎就可能破坏珍贵的历史信息。科技手段的运用更让我大开眼界,从数字化分析颜料层构成元素,到壁画三维建模,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让古老壁画重获新生。
参与壁画修复实习的这段时光,像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指尖触碰壁画残片的瞬间,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那些剥落的颜料、龟裂的纹路,都在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每一次清理泥渍、填补裂隙,不仅是修复技艺的磨炼,更是与古人匠心的深度共鸣。这段独特且宝贵的实习经历,不仅让我掌握了专业技能,更让我明白:守护壁画,就是守护人类文明的根脉,这份责任与使命,值得用热爱与专注去践行。
图 8 马春雨个人照
王新媛:精研修复术,壁画展新容
转眼间,我在壁画修复实习的旅程又悄然走过了几周,还记得初入这个领域时,我怀揣着懵懂与憧憬,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每一次面对那些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壁画,我都既敬畏又紧张,生怕自己的一个不小心就破坏了这份珍贵。而如今,在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小组同学的热心帮助下,我已能更加从容地面对修复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这段时间内,我积累了更多壁画修复的经验。如在处理泥渍堆积很厚的直壁壁画,我深刻体会到了修复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病害分析到小心翼翼地进行清理,既要去除泥渍,又不能损害颜料层,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向老师请教,学习他们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老师也总是不厌其烦地为我讲解每一个步骤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如今已经能较为熟练的进行清理。
团队的伙伴们也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和鼓励。在修复工作中,我们分工协作,相互配合。遇到困难时,大家会一起讨论解决方案,集思广益;取得成绩时,我们会一起分享喜悦,互相激励。这种团结友爱的氛围让我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做好壁画修复工作的决心。
图 9 王新媛个人照
李步康:今朝细呵护,壁画韵长留
在壁画修复的过程中,每一道裂隙皆是亟待治愈的伤口,它见证着岁月的无情侵蚀与历史的沧桑变迁;每片剥落的颜料都是亟待接续的历史记忆,承载着往昔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
回溯首次站在壁画面前,怀着敬畏之心准备开启修复工作时,我犹如置身于迷雾之中,茫然无措。壁画修复的复杂性和专业性,让我深刻意识到自己知识和经验的匮乏。
然而,当我们接触到第三幅需要修复的壁画时,我不再为如何开展修复工作而犹豫不决。经过前两幅壁画修复实践的磨砺,我对修复工艺的流程有了清晰的认知和理解。在再次进行壁画减薄操作时,我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修复工具的使用;并且始终秉持着“最小干预”的原则,尽可能减少修复过程对壁画原有状态的影响,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壁画的历史信息和艺术价值。
图 10 李步康个人照
上官瑞婷:重寻壁画魂,修复岁月痕
本周,我参与了拱眼壁壁画支撑体边缘封护、直壁壁画M1-B4背面加固与新支撑体制作,以及直壁壁画M1-B5泥渍清洗与支撑体边缘封护的工作。其中,最令我感触深刻的是泥渍清洗这项工作。
在进行壁画正面泥渍清洗工作时,我们发现其下部覆盖着较厚的泥渍,这使得清洗工作变得尤为困难。起初,由于对泥渍的特性不够了解,我们的清洗进度十分缓慢。经过多次尝试和调整,我们最终发现使用自制棉棒蘸取加热后的蒸馏水进行清洗效果显著。这一发现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也增强了我们对完成这项任务的信心。
随着工作的深入,当被泥渍遮挡的画面逐渐显露出来时,那一瞬间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难以言表,仿佛我们亲手揭开了历史的面纱。然而,这份喜悦背后,我们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这古老壁画的珍贵性及其脆弱性。因此,在后续的操作中,我们清洗的手法变得更加小心翼翼,保护好壁画画面的每一处细节。
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这些历史悠久的艺术品不仅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们承载着无数先辈的智慧与记忆,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变迁。正因如此,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更加坚定地投身于这一伟大事业之中,尽自己所能去守护好每一件文化遗产,让它们得以完好地传承下去。
图 11 上官瑞婷个人照
贾博航:让壁画新生,续文化长卷
修复壁画的实习课程已经过去了一大半的时间,在这过去的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每完成一项工作内容,都为我了解墓葬壁画修复工作增加了一份新的认知与思考。
过去的时间里,我们从拿到原始的壁画,并开始对其背部进行减薄、较平、加固、补全白灰和粗泥地仗等工作,以及完成壁画支撑架和支撑体的制作;到翻转至正面后,对壁画正面进行调查、泥渍的清洗以及对壁画整体的三维扫描建模等工作。每一步听起来很简单的工作,其实都有很严苛的要求和工作规范。
过去的一个月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制作壁画的支撑体。支撑体的制作,是为了壁画能够在将来保存及展示利用过程中有一个结构稳固的背部支撑,以确保壁画不受损伤,所以在制作时,需要使用到蜂窝铝板、铝单板、玻璃纤维布以及碳纤维布等多种材料,并使用粘接强度较高的环氧树脂进行粘贴。其中最难的就是涂抹环氧树脂胶,要时刻保证均匀的、面面俱到的涂抹原则,因为一旦有缺漏的地方,尤其是边缘部分,就很有可能在制作完成后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壁画的翻转、粘贴等内容。
壁画修复修的不仅仅是壁画,更修复的是壁画的历史,是一段充满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所以只有每一步规范的、有原则的进行,才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历史,传承文化。
图 12 贾博航个人照
壁画修复实习已过去一大半的时间,我们对壁画修复工序越来越熟悉,也更加得心应手。与此同时,我们也感慨于壁画修复事业的坚守。在修复室的灯光下,一坐便是一整天,重复着那些细致入微的动作,只为让壁画重焕生机。没有聚光灯下的荣耀,只有日复一日的默默付出。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也是一场与自我的较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专注,领悟到坚守的意义。那些前辈修复师们,用一生的时光守护这些壁画,他们的坚持和热爱,成为我们前行路上的灯塔,激励着我们。
未来的路还很长,但这段实习经历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化作我们前行的动力,让我们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热爱,继续在壁画修复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为守护人类文明的瑰宝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字|马春雨、上官瑞婷、王新媛、贾博航、李步康
图片|文物保护修复队
编辑|李卓凡
一审|郭建英
二审|贾 尧
三审|王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