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研学实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研学实习
考古实习|步丈千年遗韵,笔传百代匠心——2022级文物全科班古建实习队实习收获(九)
2025-05-08

晨曦下,黛瓦披上金辉,经过数日的辛勤耕耘,从台基月台的细致勘察到屋面脊兽的精准记录,同学们在吉祥寺测绘实践中完成了一场传统美学与现代记录手段的深度交融。

这一周,同学们主要用水准仪、塔尺和脚手架完成数据的测量工作以及手工草图的绘制,一张张工整的草图展现着同学们的严谨与认真。从最初的懵懂到如今的熟练,每一张草图、每一条线条,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与思考。

实习感受

张悦涣

在吉祥寺的测绘实习,是一场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深度对话。这段难忘的经历,不仅让我掌握了专业技能,更让我对古建筑有了全新的认知和敬畏。

此次实习,我们的核心任务是以实际测量为基础,按比例绘制吉祥寺的建筑草图。初到吉祥寺时,古老的飞檐斗栱、斑驳的砖墙、精美的木雕便深深吸引了我。然而当真正投入测绘工作,才发现其中的挑战远超想象。从使用水准仪、塔尺等仪器测量建筑的整体尺寸,到用卷尺细致丈量门窗、梁柱的精确数据,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半点马虎。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后续绘图出现误差。在烈日下反复测量,在复杂的结构中寻找测量基准点,阳光晒红皮肤却依然全神贯注,这些画面成为了实习中最真实的写照。

在绘制图纸时,我深刻体会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含义。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实际操作才能真正检验和深化理解。如何将三维的建筑准确地转化为二维图纸,如何标注清晰合理的尺寸,如何体现建筑的细节与特色,都需要反复斟酌与修改。每一次线条的勾勒、每一个尺寸的标注,都承载着对古建筑的尊重与责任。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古建筑有了更深的感悟。吉祥寺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它们见证了岁月的沧桑,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我们的测绘工作,不仅是对建筑数据的记录,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守护。同时,实习也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大家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在遇到困难时共同探讨解决,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成长进步。

这次吉祥寺的测绘实习,将成为我专业学习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让我明白,古建筑保护与研究之路任重道远,而我们肩负着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我将带着这份收获与感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探索,为古建筑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片4.jpg

武思宜

在吉祥寺的测绘实习阶段,我就吉祥寺山门正立面,二层平面,二层戏台中间格栅大样,二层侧门大样,一层侧门大样进行绘制。在绘制山门正立面时,最重要的是耐心。下层建筑画草图时还算顺利,画到屋顶时,由于高度太高,且山门有抱厦结构,所以必须对屋顶梁架结构有清晰的了解才能想象到其中的遮挡关系。飞椽、望板、檩条、板瓦、筒瓦…每个屋顶构件都要清清楚楚。当我站在山门下,指尖抚过斑驳的梁枋,测距仪的激光点游弋在千年斗栱的缝隙间。仰头望去,倾斜的椽子在晨光中织成一片密网,仿佛苍穹的骨骼被匠人截取,凝固成此刻头顶的阴影。手中的卷尺每拉开一寸,便触到更多隐秘的秩序。当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里,画出一处处结构。那些测量出的数字,也成了匠人斧凿下的心跳。

在绘制平面图时,由于山门有两层构造,我和赵瑞鑫同学分别绘制了二层和一层的平面图。平面图的数据决定了其他立面图剖面图中檐柱和金柱的位置。这非常需要测量数据时的谨慎和条理。我们一遍一遍校正数据,真正体会到了“毫厘之间见匠心”。最终平面图在CAD中完美展现时,当其他组员可以在平面图中一眼找到所需要的数据时,梁思成先生所说的:“建筑测绘是集体创作的诗篇。”这句话背后也赋予了属于我们的意义。

图片6.jpg

问佳宇

在平遥吉祥寺实习的日子里,我有很多新奇的体验。当脚踏脚手架攀上殿身时,当我的眼睛通过水准仪看塔尺数据时,当触摸板门上已经腐朽的门福时,木构建筑特有的沧桑气息——那些有岁月痕迹的梁枋和斗栱,在水准仪的“十”字里重新焕发新生,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古建筑测绘的分量。

作为明间横剖面图、斗栱和板门大样图的绘制者,我每日需在实际数据与图纸间反复校准。天王殿的梁架体系以五架梁为基,金柱承托三架梁,形成层叠而上的韵律感。单杪单下昂四跳斗栱的测绘也让人头痛:一跳华栱与昂身的角度差精确至毫米,每一处散斗尺寸都不尽相同,耍头与交互斗的榫卯咬合关系需在仰视图中层层拆解。板门的测绘则是另一种挑战:上面的门福门栓都需要另外绘制大图,门轴的磨损弧度,门福与门板的榫卯关系都需要在图纸上体现出来。

正午阳光常晒得图纸发脆,水准仪的目镜里偶尔会倒映出飞檐上的铃铛,但手中的铅笔从未懈怠。我忽然懂得:测绘不仅是数据的堆砌,更是为古建筑续写的“数字族谱”。那些在图纸上反复修改的墨线,最终都化作对传统营造技艺的敬畏——原来每一根木构件的弧度、每一处斗栱的出跳,都是古代工匠用斧头与墨斗写下的诗行,而我们的使命,便是用最严谨的笔触,让这些诗行在时光里永不褪色。

图片7.jpg

薛一清

在平遥吉祥寺为期一个月的测绘实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古建筑测绘的严谨与团队协作的力量。这次实习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更让我对古建筑保护有了更深的理解。

每天清晨,我们带着测绘工具来到吉祥寺山门,从柱础、斗栱到檐角、瓦件,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精确测量。老师反复强调:“该有的线要有,不该有的线不能有。”这让我们明白,测绘不仅仅是数据的记录,更是对古建筑构造逻辑的解读。稍有误差,后续的图纸就可能对不上,因此我们必须精益求精。中午和同学一起在古城里吃一碗热腾腾的擦格斗,短暂休息后又继续投入工作,这样的日子虽然辛苦,却格外充实。

最后一周,为了完成最终的测绘草图,我们“山门努力组”几乎每天都奋战到凌晨两三点。大家分工协作,有人负责整理数据,有人绘制CAD,有人核对细节。疲惫时互相鼓励,遇到难题一起讨论,团队的凝聚力在一次次熬夜中不断增强。当最终图纸完成的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成就感。

这次实习让我明白,古建筑测绘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一种责任。每一根线条、每一组数据,都是对历史的尊重。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一群人的努力可以创造奇迹。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专业成长中宝贵的财富,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建筑保护道路上前行的决心。

图片8.jpg

春风渐暖,骊歌轻响,至此,在平遥古城一个月的测绘实习落下帷幕,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56名学子带着满满的收获与不舍,告别了这座浸润着千年历史的城市。他们用脚步丈量了武庙的庄严、火神庙的神秘与吉祥寺的静谧,用图纸记录了古建筑的精巧与智慧,用现代仪器解析古建筑的结构奥秘,这场身临其境的学习让同学们深刻领悟到文物保护要以科技传承文化,用数据讲述历史。在接下来的实习中,同学们将整理测量数据,力求将测绘数据用更加精确和完善形式呈现出来。

这次实习,不仅是一次专业技能的锤炼,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与文化共鸣的旅程。带着对文物建筑的深刻理解和保护文物的责任担当,同学们将继续在文物保护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让古建筑的千年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