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日,文物全科班的56名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第二周的《文物建筑调查与测绘实习》之古建筑踏查。深入三晋大地,一座座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的古建筑吸引着每一位来访者,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探秘之旅在晋中地区徐徐展开,古建队的足迹从清徐狐突庙到寿阳普光寺,从太谷真圣寺再到平遥古城......
田冬雪:
3月3日,我们来到清徐县进行古建筑踏查,上午参观了清源文庙和狐突庙,下午实地考察了徐沟文庙和城隍庙。
清源文庙作为古代祭祀孔子的圣地,其建筑布局严谨,气势恢宏。中轴线上有状元桥、泮池、戟门、大成殿,轴线两侧为厢房、配殿。大成殿作为最核心的建筑,四周筑有方形台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琉璃九脊歇山顶,檐下斗栱为五铺作,殿内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前乳栿,梁栿端部交令栱而外斜切于托脚,形成稳定的梯形结构,设计巧妙。除此之外,梁架断面之比为3:2,也是宋金建筑一大特点。
狐突庙则以祭祀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狐突而得名,其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古代宗教与民俗文化的精髓。寺庙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分前后两进院落。献殿面阔七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檐下斗栱三踩单昂,明间辟板门,其余为直棂窗,东西山墙有清代壁画。后院正殿分前后两室,前室为卷棚顶,为清代重修时为保护后室而加筑,后室因保护需要未能参观,据资料显示为面阔三间,进深四椽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其仍保存着北宋时期的风格。
午后我们来到了徐沟城隍庙和文庙,两处庙宇毗邻,西侧为文庙,东侧为城隍庙,徐沟城隍庙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建有戏台(下为山门)、大殿和寝宫,两侧为钟楼、鼓楼、配殿等。其中戏台,又称栖云楼,坐南朝北,建筑面积71平方米,下为山门三间,中辟通道,上部平面呈方形,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前檐为重檐歇山顶出卷棚顶歇山抱厦,后檐为单檐歇山顶前出卷棚顶歇山勾连搭。徐沟文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建有棂星门、戟门和大成殿,两侧为厢房、廊庑等,棂星门单檐悬山顶,黄琉璃瓦覆盖,大成殿为明代建筑,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素瓦屋面,绿琉璃瓦剪边。七檩前廊式构架,前后檐斗栱均为五踩双昂。
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相互讨论学习,大家都表示乐趣十足,收获满满。这些庙宇不仅是古代人们精神寄托的场所,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每一座庙宇都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无数匠人的智慧与汗水。古建筑的魅力深深烙印在同学们心中,更加激励着我们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
庞温武:
3月4日上午我们前往阳曲县,参观了不二寺和辛庄开化寺,近距离领略了古建筑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历史底蕴。
不二寺的三圣殿为金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斗栱硕大,前檐设廊,尽显古朴雄浑。殿内梁架结构简洁规整,历经岁月仍坚固如初,体现了金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严谨的建筑风格。殿内的塑像虽历经风雨,但依旧神态生动,线条流畅,每一尊都像是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随后我们来到辛庄开化寺,这座寺庙建筑风格融合了多个朝代的特点。其中,明代的天王殿气势恢宏,檐下斗栱排列紧密,装饰精美。大雄宝殿则保留了元代的建筑风格,梁枋上的彩绘虽色彩斑驳,却难掩其曾经的绚丽,笔触细腻,图案丰富,蕴含着古人对佛教文化的虔诚与艺术追求。
站在这些古建筑前,我内心满是震撼与敬畏。今日的踏查之旅,我对古建筑的构造、风格演变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深刻体会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每一处建筑细节,每一道岁月痕迹,都让我深深着迷。在接下来的古建筑测绘实习中,我将带着这份热爱与敬畏,努力学习,为古建筑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石如卉:
3月5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赴晋中开展古建筑踏查活动,深入调研寿阳普光寺、太谷安禅寺、真圣寺及光化寺,探寻宋元至明清时期晋中古建的营造智慧。
在此次踏查中,寿阳普光寺以其精美的木构梁架令人印象深刻,采用了典型的宋元风格,斗栱层层叠叠,榫卯结构严丝合缝,展现出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太谷安禅寺则以其古朴的建筑风貌吸引眼球,寺内的大殿保存完好,屋顶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诉说着往昔的辉煌。真圣寺的建筑布局严谨,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排列,展现出明清时期建筑的规整与大气。光化寺则以其独特的建筑装饰引人注目,木雕、石雕精美绝伦,细节之处尽显匠心。
这些古建筑它们承载着晋中地区从宋元至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与文化传承,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与营造技艺的珍贵样本。然而,岁月的侵蚀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让这些古建筑面临着诸多挑战。部分建筑的屋顶出现漏雨,木构件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保护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
苏祺:
3月6日,我们前往调查了平遥镇国寺、清虚观和双林寺。平遥古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之行,让我们深重地触摸到千年历史、感受到文化之美、更体悟到文物保护的意义。
“一城双寺”是平遥古城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清晨我们抵达镇国寺,站在万佛殿前细细观摩这座世所罕见的五代时期建筑。万佛殿那继承了唐代硕大雄壮的风格、精妙绝伦的梁架结构不仅让我们在古建筑的结构上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古建筑艺术的恢宏之气激荡在我们心中。
其后,我们抵达清虚观,参观了清虚观中的元代至明清建筑以及其中的碑廊。独具特色的建筑结构和古老悠久的碑刻收藏紧抓我们的心弦。
在下午,我们到达“一城双寺”中的双林寺,徜徉在生动绝美的塑像之中。双林寺中的塑像历经数百年,却仍然古朴大气、栩栩如生。令人震撼的雕塑与寺内的各种碑刻、一间间建筑浑然一体。雕塑、建筑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双林寺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历史底蕴。讲解员告诉我们,双林寺已经通过三维扫描进行了数字化保护,将会更好地发挥出它的艺术和文化价值。这更加启发了我们对于一整座寺庙,其中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都源于何处,要如何发扬。
田冬雪:
3月7日,我们怀着敬畏与求知的心情,踏入古城中的平遥文庙,这也是本周古建踏查的最后一站。
文庙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影壁、棂星门、小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超山书院。东西两侧建有乡贤祠、名宦祠、东西庑、时习斋、日新斋、忠孝祠、贤侯祠。整体布局保留了元明时期的文庙规制。迈进棂星门,庄重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它不仅仅是一座门,更是古代建筑艺术与文化寓意的完美结合。棂星门的结构设计极为严谨,斗栱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其斗栱的形制、比例和构造方式,都反映了当时建筑工艺的高度标准化和规范化。再向前,眼前出现的是泮池与状元桥。泮池周边的雕刻工艺精湛,无论是池沿的石栏,还是池壁的纹饰,都细腻入微。泮池作为官学的标志性建筑元素,承载着丰富的教育文化内涵。在古代,“泮”字与学校紧密相连,学子入学称作“入泮”,意味着开启了求知道路。沿着中轴线前行,便来到了平遥文庙的核心建筑——大成殿。大成殿气势恢宏,单檐歇山顶的建筑形式使其在众多古建筑中脱颖而出。屋面平缓舒展,出檐深远悠长,斗栱用材硕大,形态古朴,具有典型的宋金建筑风格。走进大成殿内部,梁架结构简洁而合理,榫卯连接丝丝入扣,严丝合缝。
除了建筑结构本身,大成殿的装饰艺术同样令人叹为观止。殿内的天花板上绘制着精美的彩画,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多样。墙壁上的壁画虽然由于年代久远,部分已经褪色或剥落,但依稀可以看出壁画内容以儒家经典故事为主,是研究儒家文化传播与发展的珍贵图像资料。
通过与讲解员的交流,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平遥文庙的历史沿革、修缮情况以及在文物保护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带着这份对古建筑的热爱与敬畏之心,继续在古建研究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保护和传承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第二周的踏查过程中,同学们不仅仅用眼睛去观察,更是用心去感受、用学术的思维去分析。我们运用所学的建筑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知识,对部分建筑的平面尺寸进行了记录与测绘。这次踏查经历,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专业知识储备,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更培养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研究精神。我们深刻认识到,古建筑不仅仅是冰冷的砖石结构,更是活着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记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期待未来,同学们能将此次实习的所学所感,融入到古建筑测绘的实操中。
文字|田冬雪、庞温武、石如卉、苏祺
图片|古建队
一审|田冬雪
二审|任毅敏 段恩泽
三审|王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