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研学实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研学实习
考古实习|千年丹青焕新颜 壁画修复启新篇 ——2022级文物全科班文物保护修复队实习收获(一)
2025-03-10

历史长河奔涌不息,那些镌刻在壁垣之上的斑驳丹青,既是文明演进的无声见证,更是今人与往昔对话的时光密码。然而,时光的侵蚀和自然的磨砺,让这些珍贵的斑驳丹青面临着诸多病害与挑战。幸运的是,一场精心策划、科学严谨的壁画修复工作正在悄然展开,而我们有幸参与其中。

2025年2月24日,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22级28名文物全科生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开始了为期四个月的文物保护修复实习。实习内容主要为墓葬壁画修复,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文物全科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水平,提高文物保护技术的科学和应用能力,进一步加强文博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微信图片_20250310145335.png

实习伊始,实习总负责人贾尧老师为我们讲了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提出实习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希望我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壁画修复工作中去,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不断挑战自己的能力边界。他鼓励我们在遇到问题时,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与团队成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微信图片_20250310145341.jpg

修复规范:以敬畏之心守护文明

在开始实操工作前,尉睿业老师为我们悉心讲解了太原市西北二环公路东汉湖村宋金墓壁画的前期资料,古代壁画保护修复的相关规范以及相关文献。尉老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专业的讲解,让我们了解到壁画修复工作的复杂性与精细度。从前期对壁画病害的检测与分析,到制定针对性的修复方案,再到具体的修复操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运用专业知识和精湛技艺,以最大程度地还原壁画的历史风貌。

微信图片_20250310145527.jpg

日志为证:让时光轨迹清晰可循

张晓娟老师为我们讲解了修复资料的编写与整理,以及对工作照、工序照的拍摄要求,并发放了模板。通过工作日志、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技术档案等相关文本资料及照片视频等影像资料,客观准确地记录保护修复工作的全过程,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经过张老师细致的讲解,让我们了解了修复工作的具体步骤,从宏观上对即将开始的工作有了明确认知。

微信图片_20250310145625.jpg

科学调查:如实记录为修复奠基

随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开始了壁画的前期调查工作。在拆除壁画外包装前,我们先对壁画进行了详细的拍摄记录,包括开封前、开封中和开封后的状态。这些照片将为后续的修复和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拆除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确保壁画不会受到任何损伤。拆除完成后,我们对壁画进行了前期的调查,包括全方位测量拍照,认真查看壁画地仗层现状,用显微镜观察其制作材料,并把发现的病害情况及材料信息一一记录下来。通过这些调查,我们对壁画的内容、保存状况、价值、制作工艺及病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明白了修复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一阶段的调查为后续的修复奠定了基础。

微信图片_20250310145716.jpg

微信图片_20250310145756.jpg

匠心造物:以双手解锁古法智慧

在罗国栋老师、封莉军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开始制作修复工具: 胶头注射器和拓包。胶头注射器是用注射器、吸奶器、铁丝改造而成的,通过剪裁注射器耳部并与吸奶器嵌套固定,实现滴注的精准控制。拓包以绸布包裹无脂棉花,经铁丝拴住固定制成的工具。挑选材料、裁剪、组装,每一个步骤都要格外小心。经过一番努力,看着自己亲手做的工具,心里别提多有成就感了,感觉这些工具就是我们修复壁画的 “秘密武器”。

微信图片_20250310145837.jpg

巧夺天工:让 “减法” 成就重生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修复第一步——减薄地仗层。减薄地仗层的第一步便是配制2A溶液,配制需要精确到每一种材料的用量。看着老师熟练的操作,我深刻体会到修复工作的严谨性。配制好溶液,我们就开始减薄地仗层。先用2A溶液分区域均匀地滴注在地仗层表面,然后使用手术刀轻刮地仗层,最后将刮下的泥土清理干净。老师一边操作,一边给我们讲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原来,地仗层就像壁画的 “地基”,时间久了,有些地方损坏严重,不仅起不到支撑作用,还会影响壁画的稳定性。减薄地仗层,就是要把那些损坏的部分去掉,让壁画能有一个更稳固的基础。听了老师的讲解,我们恍然大悟,对修复工作背后的科学原理有了更深的认识。

微信图片_20250310145929.jpg

微信图片_20250310145936.png

第一周的实习生活充实而丰富,让我们对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更浓厚的兴趣。我们深知自己在接下来的实习中还有很多知识和技能需要学习与掌握,我们将以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后续的工作中,努力提升自己,为文物保护修复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壁画修复,恰似一场穿越千年的文明对谈。当我们手持注射器轻触斑驳的地仗层,那些沉睡的史书便在显微镜头下徐徐舒展——每一寸泥土都凝固着画工虔诚的祝祷,流淌着匠人指尖的温度,每一道裂痕都是岁月镌刻的史诗。这场对话中,我们既是历史的解读者,亦是未来的撰稿人。


文字|候佳怡

图片|文物保护修复队

一审|郭建英

二审|贾 尧

三审|王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