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研学实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研学实习
考古实习|修补壁画岁月痕,延续历史文化脉——2022级文物全科班文物保护修复队实习收获(三)
2025-03-19

千年风骨藏裂隙,一线精工补岁痕。这些亟待修复的艺术遗珠,已然被岁月侵蚀出斑驳痕迹,每一道裂缝、每一处褪色,都像是历史发出的沉重叹息,而我们手中的修复工具,正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钥匙。本周的工作主要是对壁画背部地仗层进行减薄、修补壁画背部地仗层和脱盐校平等。

我们主要针对墓葬中不同位置的壁画继续展开修复工作。对于拱眼壁壁画,进行了壁画背部白灰地仗层的残缺补全及草泥地仗层的补强及找平等工作。在进行壁画背部白灰地仗层的修补前,需要提前准备好修补材料,调配时需严格按照配比和工艺要求,确保材料的质量符合修复标准;在修补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地仗层表面细微的残缺情况,掌握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进行准确的修补,确保补全部位严密牢固。在完成壁画背部白灰地仗层修补工作后进行整体找平时,以壁画上下两端预设的边条厚度为参照,使用水平尺不间断测量使找平后的壁画所有部位厚度均保持统一,为后续贴布及更换支撑体提供保障。

针对直壁壁画,我们继续准备壁画背部地仗层修复所需材料,将上周脱盐后的沙子与土、洗净的麻进行晾晒。另外还进行了壁画背部地仗层的减薄与脱盐校平工作。在减薄工作中,打磨机的使用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技巧和经验,把握好力度,既要保证效果,又不能对壁画本体造成损害。脱盐工作与校平工作同时进行,过程中需要随时观察壁画背部的状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配重位置及重量,并及时更换X60纸。

3月13日上午,省考古院的郝丽君老师为我们讲授《山西早期墓室壁画的布局与形式》。郝老师以徐显秀墓内的墓葬壁画为例,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山西早期墓室壁画的布局与形式。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对汉、北魏、北齐等时期墓葬壁画的设计布局、绘制步骤、变迁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4602d7eabebdb5261939ceb782d252b.jpg

图 1 地仗层减薄

工作大场景.JPG

图 2 工作大场景

尉老师讲解壁画背部脱盐工艺.png

图3 尉老师讲解壁画背部脱盐工艺

图片7.png

图 4 张老师指导资料修改

图片8.png

图 5 郝丽君老师讲授《山西早期墓室壁画的布局与形式》


实习心得:

马春雨:探壁画秘,承匠心韵

壁画修复对我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次实习。早在实习之初,我就对壁画修复有着非常浓烈的兴趣。在真正接触壁画的这三周以来,我意识到似乎和我想象中不太一样。壁画修复的过程非常细致全面且复杂,从拆除包装、除尘到后来的配制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浓度的溶液,每一步都得细致入微。壁画大多有一些小裂隙,在修复这些裂隙的时候,要尤为有耐心,“慢工出细活”,对文物始终抱有敬畏之心是很重要的。这段时间里,我们在考古院老师们的讲解下,亲自动手制作了许多壁画修复要用到的工具,每每学习,都会感叹前辈的智慧和用心。

实习的日子里,每天都在飞速成长和进步。从书本到实践的过渡过程是非常奇妙的,知识也在一点点内化于心。对壁画修复的兴趣也愈发浓烈,非常期待后续的壁画修复进程。

壁画修复不仅是对文物的保护,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修复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艺术家对话,感受他们的匠心与情感,这种跨越时空之感,让人沉迷其中。

马春雨个人照.JPG

图 6 马春雨个人照


王新媛:修壁画疾,养情怀真

在参与壁画修复实习的这段时光里,我收获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是心灵的滋养与责任的担当。

起初,我满心憧憬,可真正上手才知其中艰难。壁画修复远非想象中简单,每一道工序都考验着耐心与细心。病害识别时,需瞪大双眼,不错过任何细微之处;修复操作中,手上的力度、角度稍有偏差,就可能影响全局。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体验到了独特的成就感。历经数小时将脱落的地仗层回贴,或是精心填补裂痕,使壁画背部重归完整,那种喜悦难以言表。在清理壁画时,我对文物保护原则有了切身体会。最小干预原则时刻提醒我们,要尊重历史的原始痕迹;可逆性原则让我明白,每一步操作都要为壁画的未来负责。另外我还感受到了与历史对话的奇妙。透过斑驳的壁画,仿佛能看到古人创作时的场景,能感受到岁月的流转与沉淀。壁画修复不仅是修复画面,更是修复历史的记忆,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

  这段经历,会永远留在我心间,它就像一颗种子,在我心底种下了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与尊重。我会带着这段宝贵经历赋予我的沉稳、细致和耐心,勇敢奔赴每一段旅程。

王新媛个人照.jpg

7 王新媛个人照


李步康:循修复道,记岁月痕

经过三周的适应与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壁画修复是一项极度考验耐心和细心的工作。

在这三周的工作里,主要针对壁画地仗层病害展开治理。从减薄壁画粗泥地仗层,到填补残缺的白灰层,再到对粗泥地仗进行补强,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工作者具备极高的细心和耐心。所以,对待每一道工序,对待壁画上每一处病害,我们都需要秉持细致入微的态度。

在这三周的壁画修复实习中,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记录这一工作环节。在每一道工序进行之前、每次准备材料的时候,以及局部修复完成的细微之处,都需要进行拍照记录。这些记录不仅仅是对修复过程的记载,更是后续对壁画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依据。通过这些详细的记录,我们能够追溯修复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还能为研究壁画历史及其艺术特色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

李步康个人照.JPG

图 8 李步康个人照


上官瑞婷:护遗产宝,铸文化魂

在本周的文物保护修复实习中,我深入参与了壁画修复的各项工作,从材料准备到实际操作,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在修复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壁画的病害情况选择合适的修复材料,如何精准地进行找平以及减薄、修补壁画背部地仗层。这些工作都需要极高的耐心和细心,让我对“匠心独运”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小组成员分工中,我主要负责文字资料的撰写与图像材料的整理工作。在填写文物基本信息表与文物现状记录表时,我有时会遇到难题,在对壁画的画面内容进行文字描述时,对部分专业术语的运用不够熟练,不能够准确传达画面信息,比如在对拱眼壁的牡丹纹进行描述时,误将普通的牡丹叶纹饰描述为缠枝牡丹纹,这也是我知识体系不够全面的一个反映。我深知每一份资料的梳理都是对历史的传承与尊重,在未来的实习过程中,我会继续深入学习相关知识,补全自身的知识体系,为后续文字资料的撰写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通过我们的修复工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重焕生机,继续为后人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这让我深感自豪,也更加坚定了我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决心。我相信,在未来的实习中,我会更加努力,为文物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67e4eb691f648752f3ac5052cd866d9.jpg

图 9 上官瑞婷个人照

 

贾博航:补地仗缺,寻历史脉

壁画修复工作对于我来说,是接触考古专业以来,最复杂的一次实习。在过去的三周时间里,我们主要是对壁画的背部进行调查、减薄和补全地仗等工作。虽然还没有接触到壁画正面的内容,但已经感受到了修复壁画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修复壁画的工作,需要随时随地的记录工作内容和工序,通过文字、照片和视频等方式记录好修复过程的每一步。

本周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对壁画背部的地仗层进行补全,感触最大的是补全白灰地仗。首先制作的白灰膏需要严格按照一定的比例调制,不然很容易在干燥之后,出现裂缝等问题。其次,在使用修复刀进行补全的过程中,需要挑选合适的修复刀,并通过涂抹与轻轻按压将制作好的白灰膏均匀填充在白灰地仗缺失的部位。总体来说,补全地仗是一项考验耐心与细心的工作,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到这项工作当中,才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护壁画,保护历史。

墓葬壁画在被发现之前,一直深埋在地下。它不仅是某一段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某一历史时期社会发展面貌、生活方式等的记录者。我们修复壁画,修复的不仅仅是壁画,更是历史。我们的每一份细心,都将更好的保护壁画,更好的认识历史。

贾博航个人照.JPG

图 10 贾博航个人照

 

尽管仅仅过去了三周,可我们深知,这次壁画实习经历,将成为我们人生中无比珍贵的宝藏。从最初对病害的懵懂认知,到逐渐熟练掌握各类修复操作,我们借助修复工具,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深切感受到了古人的匠心独运。看着手中的壁画重新焕发出熠熠光彩,那份成就感与使命感油然而生,充盈心间。这不仅仅是一次技艺的习得,更是一场触及心灵的洗礼。未来,无论遭遇何种挑战,这段经历都将成为激励我前行的力量。我愿将这份热爱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文物修复的道路上笃定坚守,让更多的壁画重现昔日风华,使历史文化得以永恒传承。

 

文字|马春雨、上官瑞婷、王新媛、贾博航、李步康

图片|文物保护修复队

一审|郭建英

二审|贾  尧

三审|王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