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研学实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研学实习
考古实习 | 刀笔之间祛病害 方寸之内续华章——2022级文物全科班文物保护修复队实习收获(二)
2025-03-10


承匠艺于方寸,守望千年文明。沉睡地宫的丹青在时光流转中褪去华彩,斑驳的裂隙间却仍涌动着古老脉搏。我们以科技为笔,以人文为墨,在修复中唤醒尘封的记忆。本周,我们围绕壁画修复继续开展工作,延续上周节奏并取得进展。本周的实习工作主要聚焦于壁画地仗层加固、更换壁画支撑架、地仗层减薄、修复工具制作以及修复材料脱盐等任务。

针对上周已完成地仗层减薄的小幅壁画,我们分别使用梯度浓度1%、3%、5%的AC-33进行渗透加固,通过使用胶头注射器缓慢均匀滴注渗透的工艺,恢复地仗层本体的强度,同时强化了损坏区域的粘接效果。因原支撑架底部存在海绵缓冲层,该结构虽具防震功能却不便于地仗层减薄作业,所以我们对直壁壁画的支撑架进行更换。在小幅壁画上熟悉减薄工作流程及方式方法之后,开始直壁壁画的地仗层减薄工作。同时,为后续壁画修补工作做准备,在尉睿业老师指导下,我们制作出了适合壁画修补工作所需的钢制修复刀。在老师指导下,我们准备了即将要使用的实验及修复材料,包括土、沙、麻。首先将土、沙筛滤以去除杂质,并多次加蒸馏水搅拌脱盐,以降低盐分对后续修复的损害。使用加热后的蒸馏水对麻浸泡并清洗以去除其中杂质,放入托盘中晾干。

fb09c12483511c2504cdcbf991f5633.jpg

(更换壁画支撑架)

DSC_1026.JPG

(地仗层减薄

DSC_5082.JPG

(地仗层减薄

20250305-尉老师讲解制作钢刀 (5).JPG

(制作修复工具)

IMG_0969.JPG

(壁画脱盐教学)

DSC_1589.JPG

(洗麻)

李姣燕:精工护文明

壁画修复工作充满了复杂性与精细性。通过实际操作,我了解了壁画修复的基本流程,掌握了壁画病害识别、材质分析等基本技能,还学会了如何细致地记录与整理资料。在此期间,我还认识到时刻保持专注、充满耐心与细心,是壁画修复不可或缺的品质。每一道修复工序与记录都需精确无误,从使用毛刷和洗耳球清理表面尘土到使用胶头注射器吸取AC-33加固地仗层,每一步都需谨慎操作,以免对壁画造成二次伤害。同时,良好的团队合作也是至关重要的,大家共同商讨修复步骤,分工协作,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通过这两周的实习,我深刻理解了壁画修复工作的责任与使命,即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原貌,传承历史信息。我将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文物保护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DJI_20250227141040_0638_D.JPG

(李姣燕工作照)

李晓:慢工守匠心

经过两周的实操训练,我已基本掌握一部分壁画修复的技术。从初期病害勘察建档、壁画碎块的提取与贴纸,到地仗层减薄、加固等工序,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遵循科学规范操作流程。其中考验耐心的地仗减薄工作印证了 "慢工出细活" 的古训——部分壁画破碎较严重,且部分地仗中含有石块,在减薄时要避免壁画的脱落,严格控制小型打磨机的转速力度,每一次减薄都要小心谨慎。

团队协作在文物修复中尤为重要:每日开工前规范记录环境数据、制作并准备修复工具、多角度拍摄记录修复过程。接下来要继续进行地仗层的减薄与加固工作,为后续壁画整体修复奠定坚实基础。这段实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文物保护修复不仅是技术活,更是守护文明记忆的神圣使命,需要兼具匠人的耐心与科学家的严谨。

毛刷清理 (5).JPG

(李晓工作照)

张健强:刀笔溯光阴

壁画修复是一项需要细心和耐心的工作,通过两个星期的适应和学习,我阅读了有关于壁画修复的相关资料,了解了壁画修复的基本流程,协同老师一起制作了新的壁画支撑架,对壁画的地仗层进行了减薄和加固,学习如何制作修复工具和调配溶液,掌握了工具的使用技巧的方法,每一天都有新的收获。除了实操之外,记录也是修复的重要一环,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们对每一个修复步骤都进行详细的拍摄和记录,严谨认真的态度是修复壁画最基本的要求。

每当我手中的手术刀轻轻触碰斑驳的壁画时,都彷佛是触碰到了历史的褶皱,经过两周的实习实践,我深知实习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学习,更是一场深入心灵的精神跋涉,那些陈列于博物馆里的壁画,绽放着历史独有的光辉,这光辉就藏在修复师与壁画接触的方寸之间。

显微镜观察.jpg

(张健强工作照)

李若惜:执刀续文脉

于我而言,壁画修复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次与壁画接触,都是在触摸岁月留下的斑驳痕迹。

这两周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壁画减薄带给我的忐忑和紧张,背部减薄不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对修复者心理素质的巨大考验。这项工作就像是为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进行一场精细的手术,稍有差池,便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在进行减薄工作时,我使用手术刀,小心翼翼地去除壁画背部较厚的地仗层,每一下动作都必须用力精准,清理刮出的地仗土时刷子更需要轻柔。随着工作的推进,壁画厚度越来越薄,暴露的白灰地仗也极为脆弱,每一次的减薄,都需要全神贯注,去感受壁画细微的反馈,不断调整手法和力度,确保不损伤其脆弱的本体。

参与壁画修复的工作,我认识到这不仅仅是修复文物,更是在修复一段历史、一种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的艺术创造力;也为后人负责,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完整地传承下去。每一道工序、每一次抉择,都承载着厚重的责任与使命。

c4d1b78c6d86756ffd54d277a2720a4.jpg

(李若惜工作照)

李好:守正护文明

在这段实习中,我深刻体会到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对专业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双重要求。当双手触及斑驳的壁画时,指尖与千年文明的对话悄然展开。从病害识别到地仗层减薄再到溶液配比,我学到了许多修复技术,更理解了 "修旧如旧" 背后的文化重量。修复不仅仅是技术的运用,更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与对时间的敬畏。我深知,每一处细小的修复都可能影响文物的存续,因此必须时刻保持专注与严谨。

这段浸润在时光尘埃中的实践,让我领悟到文物修复是与历史对话的艺术。每一处补笔都是对文明的承诺,每一次配比都需恪守科学的准则。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学的交织中,我触摸到了文物修复者双重使命的温度——既要做技艺精湛的医者,更要成为文化基因的守护人。

手术刀减薄 (4).JPG

(李好工作照)

通过这两周的实习,我们不仅在技术上得到了提升,更在心灵深处感受到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神圣与责任。正如开篇所言,“承匠艺于方寸,守望千年文明”,我们以科技为笔,以人文为墨,在刀笔之间祛除病害,于方寸之内续写华章。这段实习经历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文物保护修复不仅是技艺的锤炼,更是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文明的承诺。未来,我们将继续以专注与耐心,守护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瑰宝,让它们在时光的长河中焕发新的光彩。我们愿以匠人之心,承文明之重,在修复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历史的延续与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字|李姣燕、李好 、李晓、李若惜、张健强

图片|文物保护修复队

一审|郭建英

二审|贾 尧

三审|王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