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应县篇——古寺木塔千年矗立,文化星火百代不熄
4月24日清晨,伴着晨曦,考古学2101班的同学开启了为期四天的毕业实习之行。第一站,我们来到了被誉为世界三大奇塔之一的应县木塔。应县木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中国山西省朔州市应县,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一座木构楼阁式塔。建于辽代清宁二年(1056年),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木塔高约67.31米,外观九层六檐,内设五层,整体结构精巧复杂,采用斗拱承托方式建造,未使用一根钉子,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高超水平。塔内藏有大量珍贵文物与佛教艺术品,包括佛像、壁画等,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作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应县木塔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梁思成先生曾评价木塔,“那是‘长明灯’,自九百年前日日夜夜地亮到如今。” 应县木塔历经九百年岁月仍屹立不倒,就像一盏长明灯。它凝聚着古代匠人的卓越智慧与高超技艺,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散发着永恒的魅力与光芒。木塔历近千年而安然无恙,但近百年间军阀混战和不科学的改建对木塔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木塔如今最大倾角可达11.3度,且仍以每年0.3毫米倾斜,对木塔的保护迫在眉睫。作为考古学专业的学生,如何将自身学问应用至木塔保护中,思索如铜铃声在我们心中久久回响。
Part2. 内蒙篇——风过阴山见蓝天白云,行至塞外望四野茫茫
车行一路向北,行至乌兰察布境内,窗外景色也从青山换绿野。开阔的草原连绵不绝,青草刚刚抽芽,野桃花在路边绽放,又是一番新天地。内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以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相融合的历史文化,驯服自然与逐水草而居的智慧,在这片天地间世代传承。乌兰察布是大窑文化、仰韶文化、岱海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乌兰察布市博物馆,我们参观了虎衔鹰金饰牌、鹿脚金步摇冠、契丹贵族女尸等珍贵文物,见证此处民族融合、朝代变迁的历史文化底蕴。
继续向西,我们来到了和林格尔县的盛乐博物馆。盛乐博物馆地处北魏北都盛乐古城遗址东侧,作为中国首座鲜卑历史文化博物馆,游览其中,通过参观实物、场景复原、多媒体展示等,想象千年前的繁华,感受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在呼和浩特市,我们主要参观了大召无量寺、席力图召、宝尔汗佛塔和五塔寺博物馆。“一座城池半城庙,百座召寺山川绕。”足以说明呼和浩特市的寺庙之多,呼市历史上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修建了众多融合藏、蒙、汉三种民族特色的宏伟寺庙,穿行其中,欣赏设色华丽的唐卡、拜会高大肃穆的佛像,绕行百年历史的佛塔,百年宗教历史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内蒙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包头市博物馆,博物馆建筑以“草原上的巨石,巨石上的文化”为设计理念,是展示内蒙古西部地区历史文化遗存与文明演进的核心机构。馆内常设六大主题展览,包括“九原长歌——包头古代历史文化陈列”、“史话石说——内蒙古古代岩画陈列”及“藏传佛教唐卡艺术陈列”等,从新石器彩陶到元代“草原丝路”遗珍,从阴山岩画的神秘符号到藏传唐卡的绚丽佛光,九原大地的游牧史诗在此鲜活铺陈。
Part3. 神木篇——风卷石峁问苍茫,岁月如刃刻春秋
离开内蒙,我们向南出发,到达陕西省神木市。神木以此处石峁遗址的发现而闻名,在石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我们逐一参观了石峁遗址外城东门遗迹、皇城台和石峁博物馆。石峁遗址是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都邑城址。站在超大型的石砌城垣前,400多万平方米的城池尽显宏伟。以三重石砌城垣、20万吨石料筑就的“皇城台”,曾是北疆部族的权力核心;锯齿状马面、纴木固墙的防御工事,改写了中国城建史。展厅中兽面石雕的粗犷纹路,玉璇玑、骨口簧是礼乐文明的萌芽。这里不仅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关键坐标,更是华夏文明北迁扩散的重要见证。走出博物馆后我们徒步前去东山石窟和山脚下的高家堡古镇,参观《平凡的世界》里的烟火人间。
Part4. 结语——整装再出发
从神木归来,毕业实习画上了句号,离告别校园的日子又近了一步。回想大学四年的实习经历,我们共同踏遍了长治、运城、临汾、大同,穿越河南、河北,深入内蒙、陕西,从山西的最南端到最北端,再环绕山西走了一个完整的圆,仿佛为大学生活描摹了一个圆满的句点。结束亦是新的开始,每位同学都即将奔赴各自的新征程。以山西大学为起点,整装再出发!考古2101班的同学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愿大家在未来的征途上乘风破浪勇立潮头,前程似锦鹏程万里。我们,行至内蒙;我们,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