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研学实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研学实习
考古实习|于时光缝隙守护文明 ——2022级文物全科班文物保护修复队实习收获(六)
2025-04-08

指尖拂过实验室工作台上斑驳的白灰痕迹,阳光下的彩绘花朵展现出栩栩如生的美丽——这是我们与东汉湖壁画朝夕相处的一个月。当今日站在北齐壁画博物馆的《宴饮图》前,那些在壁画地仗层中反复加固的裂隙,突然化作历史递来的信笺。青铜器展柜倒映着穹顶的星辰灯阵,恍惚间,我听见了北魏画工研磨青金石的声音与现代修复刀在石膏层上的刮擦声,正隔着千年时空合奏一曲文明的复调。

壁画支撑体制作:修复工作背后的默默耕耘

本周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壁画新支撑体的制作。

在壁画修复工作中,为壁画制作新支撑体的过程严谨且精细。壁画修复中新支撑体的制作需要精细操作和团队协作:首先将壁画从旧支撑架平稳转移至新支撑架,随后精确裁剪碳纤维布、玻璃纤维布、软木及铝板,并对铝板进行毛面处理以增强粘接。接着分层铺贴材料——先以调制好的粘结材料粘合碳纤维布和软木,再固定铝板;之后使用粘结材料逐层加固,依次叠加玻璃纤维布、蜂窝铝芯和最终铝板,确保结构稳固。整个过程要求精准和耐心,稍有偏差就可能影响整体效果,但完成后能为壁画提供可靠支撑,成就感十足。这一过程如同为壁画“移植骨骼”,既要精准匹配原有形态,又要赋予更强的生命力,稍有不慎便可能对壁画造成不可逆损伤,因此对技术和耐心都是极大考验。

精工细作:壁画修复中的揭布与揭纸技艺

壁画修复的揭布与揭纸工作,考验耐心与严谨。揭布时,把毛巾浸在60℃以上蒸馏水,吸饱水适当控除多余水分后敷在纱布上等粘接材料溶解,用镊子轻夹第一层纱布,缓慢夹取,重复操作逐层取下。若纱布粘连,毛刷蘸蒸馏水浸润再取,最后用洗耳球除尘。揭纸同样先铺浸蒸馏水的毛巾,待粘接材料溶解揭掉,镊子夹纸轻揭,难取就用毛刷蘸蒸馏水润湿后再揭。全程务必小心,谨小慎微,不容丝毫疏忽。

双馆游览:一场与千年壁画的对话

4月2号在学院统一组织下,我们参观了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和北齐壁画博物馆。

踏入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仿佛推开了一扇折叠时空的门。作为壁画修复实习生,指尖残留的白灰触感与眼前展柜中唐代郭行墓壁画的朱砂色骤然共鸣——这座藏在城墙内的博物馆,用科技与匠心将考古现场“搬”进展厅,让我在修复刀与历史笔触的碰撞中,重新理解了何为“文明的接续” 。

展线以“肇建晋阳”为起点,夯土墙上若隐若现的古代匠人身影,与展柜中北朝陶俑剥落的彩绘层形成奇妙对话。那些曾让我在显微镜下反复琢磨的地仗裂隙,竟与汉代王陵遗址的微缩模型遥相呼应;修复室中调试的加固剂,此刻化作展厅里唐代壁画表面恰到好处的光泽度 。

站在北齐壁画博物馆的穹顶展厅,透过保护玻璃凝视徐显秀墓壁画上飘飞的衣袂,修复刀尖残留的矿物颜料触感突然变得鲜活。作为山西考古研究院的壁画修复实习生,今天的双馆之行让书本上的考古学理论与手中的修复工具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当看到壁画博物馆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复原残缺画面,终于明白文物保护不是对抗时间,而是搭建古今对话的桥梁。那些在实验室反复调试的材料配比,于壁画表面恰到好处的展现着光泽。 欣赏着展柜中出土的千年壁画,千年色彩在日光灯下泛着美丽的光泽。当现代科技让脱盐后的壁画显露出最初的笔触张力,当显微照相揭晓画工运笔的先后顺序,我们或许正无限接近那个"素壁丹青绘千古"的创作现场。

展厅照明渐次亮起,为壁画披上一层柔光。这一刻,这个行业的终极浪漫——我们不仅是文物的修复者,更是文明星火的接续者。那些在实验室无数个与地仗层和病害较量的日夜,终将在历史长河中凝结为文明传承的刻度。

候佳怡:探寻历史印记,感悟壁画修复之美

一个多月的壁画修复实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文物保护工作的艰辛与神圣。在这段时间里,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初入修复室,我们便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修复工作。从了解壁画的材质、年代、制作材料及工艺,到学习修复技巧,每一步都让我深感责任重大。修复过程中,我们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小心翼翼地处理每一个细节。减薄、加固、补全与补强、揭纸揭布、实验试验、清洗等等,每一步都考验着我们的耐心和毅力。在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壁画修复工作的艰辛。长时间站在壁画前,眼睛盯着壁画,用手对壁画进行修复,这种细致入微的工作,让我对文物修复者们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在这段实习生活中,我也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修复壁画而努力。在交流与学习中,我收获了宝贵的友谊,也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每当看到壁画在我们的努力下有着新的改变,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回顾这一个多月的实习,我感慨万分。壁画修复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文化的传承。作为一名文物全科生,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孔圆梦:指尖上的文物修复:为古老壁画续起“生命之弦”

当我第一次踏入修复室,看到那些残损的古老壁画时,内心瞬间被敬畏与期待填满。这些壁画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在专业老师的引领下,我开启了壁画修复的学习之旅。从壁画发展的历史脉络,到制作工艺的精细剖析,每一项知识都如同一块基石,为我后续的修复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真正上手操作,才深知其中的艰难。第一步是清理壁画表面的灰尘与污渍,这需要极致的专注与耐心。手中的软毛刷,就像是在与壁画进行一场轻柔的对话,稍一用力,都可能对脆弱的画面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紧接着是填补裂缝和缺损部分,调配修复材料成了重中之重。

一个多月的实习时光转瞬即逝,这段宝贵的经历让我收获颇丰。我不仅掌握了壁画修复的基础技能,更深刻领悟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大意义。每一次精心修复,都是在唤醒沉睡的历史,让艺术瑰宝重绽华彩。未来,我愿继续在这条充满挑战与责任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守护更多的文化遗产。

郭建英:从地仗层实验中丈量壁画修复的科学刻度

最近两周,我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地仗层补全材料筛选实验。这场实验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与不易。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如今的熟练操作,每一天的实验都像一场与材料的对话,让我对文物保护的科学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刚开始接触实验时,面对复杂的配比和繁琐的步骤,我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水灰比、土砂比、胶的浓度……每一个变量都需要精确控制,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实验结果,这让我更加明白实验的严谨性。在各位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团队的协作下,我逐渐掌握了实验技巧。从最开始的实验总体规划到每日记录样品的变化,每一步都需要专注和耐心。我学会了用数据说话,通过记录样品的尺寸、重量和状态变化,分析不同配比的优劣。看着实验记录表上密密麻麻的数据,我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扎实与细致。我们实验小组的每一位同学分工明确:有人负责配制材料,有人测量数据,有人拍照记录,而我主要负责数据整理和文字描述。大家互相配合,遇到问题时一起讨论解决。实验最考验人的是耐心。每天重复测量、记录、观察,看似枯燥,却是得出可靠结论的必经之路。有些样品需要连续观察十天甚至更久,才能判断其稳定性。

这一个月,我不仅掌握了实验技能,更培养了科学思维。我学会了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分析数据、总结规律,也深刻体会到文物保护背后的科学支撑。每一次成功的配比,每一次稳定的样品,都让我感到离目标更近一步。实验尚未结束,但是通过最近的努力,让我明白了科研工作的艰辛与魅力。每一次称量、每一次记录,都是对历史的负责。这条路很长,但我愿意脚踏实地,继续前行。

王楠:从懵懂到守护:我的壁画修复实习路

在修复室度过的一个多月,起初,面对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壁画,我满是懵懂与敬畏,而如今,我已踏上了理解壁画修复之路。在导师的悉心教导下,我深入研习了脱盐处理、表面封护、画面修复等关键技术,每一项都像是打开历史之门的独特钥匙。当参与修复宋金东汉湖壁画时,指尖触碰那历经岁月洗礼的画面,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当年画师们专注创作的模样。那些虽已暗淡却依旧明艳的色彩,诉说着当时的辉煌与信仰的力量。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我深深明白,修复工作远不止是技术的操作,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守护。每一次脱盐,都是在为壁画褪去岁月的“盐分”侵蚀;每一次封护,都像是为它们披上抵御时光的“铠甲”,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疏忽。最让我沉醉的,是与细微病害“战斗”的时刻。手持纤细的修复工具,拿着精密的手术刀,小心翼翼地清理病害,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轻柔。旁边的阳光洒下,照亮了历史的纹理,也照亮了我对这份事业的热爱。电脑里存储的一张张修复前后对比图,见证着壁画重焕生机的蜕变。

这份工作让我深刻认识到,文物修复需要历史学、美学与化学知识的融合,而我们文物修复师,便是历史的“修复者”,肩负着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重放光彩的重任。

李彬研:与时光对弈:壁画修复手记

在修复室经过一个多月的沉浸式实践,我对壁画修复工作从最初的陌生敬畏逐渐走向理性认知。在老师指导下,我系统掌握了画面清理、地仗层加固、缺失部位补全等技法。在参与修复东汉湖墓室壁画时,亲手触摸到斑驳墙面上残留的千年笔触,那些褪色的朱砂、石绿与铅白,仿佛在诉说当时画师对彼岸世界的虔诚想象。实践中逐渐领悟到,修复不仅是技术的施展,更是与历史对话的过程:每一次除尘都需克制现代工具对古物的侵扰,每处清理都要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实习中最让我着迷的当属与千年污渍较量的过程。手持橡胶洗耳球像考古侦探般清理尘土,特制棉签蘸着2A溶液在壁画上跳起"轻柔华尔兹",每一次旋转都让历史的真容多显露一分。工作台上永远立着相机,记录下每寸色彩的苏醒时刻。这份工作需要考古学、材料学与艺术史的多维视角,让我重新审视文物保护者作为"时间摆渡人"的使命。

暮色漫过北齐壁画博物馆的曲面展墙,数字投影在残缺的《鞍马游骑图》上晕染出原初的墨韵。我们用环氧树脂凝固时光的剥蚀,将文明的断章织成星河。壁画修复实习的时光如一卷徐徐展开的千年画轴,每一处修补、每一层加固都让我深切体悟到“谨小慎微”的匠人精神。面对斑驳的地仗层,我们以科学仪器为眼,以传统笔触为脉,在显微镜与矿彩颜料的交响中,让褪色的壁画重现华彩,让断裂的线条再续盛世风韵。正如修复笔记扉页所题——“尘封百代终逢解,彩墨无声诉古今”,这段与时光对话的旅程,不仅让我触摸到宋金匠人跨越千年的指尖温度,更让我懂得:修复并非让文物重返“崭新”,而是以敬畏之心拂去岁月尘埃,让历史的笔触在当代语境下重获呼吸。在一块块壁画经过修复重现光彩,我们仿佛听见壁画深处传来悠远的回响——那是文明血脉的延续,亦是未来凝视过去的眼睛。离馆时回望,展柜玻璃上映出我与壁画中执灯侍女的重影——这一刻忽然懂得,所谓文物修复,不过是让今人化作光阴长河里的摆渡者,以敬畏为楫,载着历史的星火驶向永恒的黎明。


文字|郭建英 候佳怡 孔圆梦 李彬研 王 楠

图片|文物保护修复队

编辑|闫昱中

一审|郭建英

二审|贾 尧

三审|王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