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教育
山西大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4年)
2024-11-17

附件1

山西大学博士学位授权点

建设年度报告(2024年)

学科名          考古学              

单位名       考古文博学院      

学科负责人:          高大伦              

联系电      13709029363      

填报日:       2024.11.5          

山西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制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1)学科负责人

高大伦,男,汉族,1958年生,四川高县人。1982年四川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85年西北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曾任四川大学教授、四川省博物馆代馆长,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四川省文管会办公室主任、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现任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教授。

高大伦教授曾获得四川省考古博物馆学术带头人、首届四川杰出人才奖、文化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以及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奖、四川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全国高校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2)学科简介

考古学科1978年开始招生,是全国十三个最早创办的考古学科之一。2002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得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学位授予点;2010年获得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得考古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012年设立考古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8年入选山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19年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6月,为了推进考古学科建设,山西大学决定单独成立考古文博学院,2023年,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参与发掘的兴县碧村遗址,入选2022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3)主要研究方向及特色

目前考古学科主要有五个研究方向:先秦考古、秦汉至宋元明清考古、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云冈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其中,先秦考古方向带头人为李君、王炜林、谢尧亭教授,秦汉至宋元明清考古学带头人为李裕群、王小蒙、王岩松教授,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方向带头人为宋艳花、侯亮亮教授,云冈学方向带头人为杭侃、任毅敏、刘宝兰教授,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方向带头人为郝平、高大伦、张文立、李宝平、向晋卫、孟伟、周亚教授。

我校考古学科是山西省唯一的考古学人才培养单位且学科方向趋于完备,配备了考古学科各主要学科方向的教师,组建了从旧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时期各历史时段,从陶瓷、青铜器、玉器研究到动物、植物、人骨等各专题研究的教师团队,又新增设了古建筑方向以及博物馆方向的研究团队,从而使教学和科研体系都更加完备。同时我校考古学科具有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团体考古发掘资质,立足于各类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可保障学生受到高水平的田野考古训练,保障毕业生能够胜任将来的考古及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

(4)学科梯队情况

截止到2023年12月,学位点教师42人,教授19人,副教授13人,讲师10人。其中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1人,省级人才称号获得者8人,柔性引进3人。

科研团队情况:

①先秦考古团队:李君、王炜林、谢尧亭、陈小三、霍东峰、王小娟、郭梦雨、靳健、王建峰、路晋东。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

②秦汉至宋元明清考古团队:李裕群、王小蒙、王岩松、刘辉、郝军军、张亮、蒋辉、张振腾。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

③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团队:宋艳花、侯亮亮、陈涛、邓惠、侯侃、李佳伟。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

④云冈学团队:杭侃、任毅敏、刘宝兰、王玮、武夏、赵杰、任婧。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

⑤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团队:郝平、高大伦、张文立、李宝平、向晋卫、孟伟、周亚、石晶、李宁、祁冰。教授7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

(5)学科平台情况:

本学位点在整合自身全部科研资源基础上,建成了三个国家级或省级科研平台,分为别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山西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国家级)、中国北方人类起源与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省级)、云冈学研究院暨北京大学-山西大学云冈学研究中心(省级),有利地加强了人才培养能力。

二、2024年学位授权点建设取得的成绩

1.学科建设举措及发展成效

考古文博学院为促进考古学学科发展。2024年2月,山西大学与云冈研究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期、高效的合作关系,积极推动科研和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共同开展以云冈石窟为核心的山西石窟寺保护、研究、利用工作,培养云冈学专门人才。

2024年4月,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召开AI考古头脑风暴会,基于本学位点专任教师科研实践,邀请全国著名学者探讨AI与考古学结合前景。

2024年9月,山西文物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山西大学召开,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山西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并为双方互聘人员代表颁发聘书,以统筹全省考古资源,集中优势考古力量,建设集发掘、研究、教学、展示利用于一体的综合科研平台,整体带动我省文物考古相关学科、团队和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举办系列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形成相当影响。学院总体的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2.人才培养成效

以立德树人为中心,考古学科注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在与大同市、云冈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开展广泛合作的基础上,学生拥有丰富的实习机会选择,发展路径更加多元化。

考古学科在不断加强科技考古实验室的建设,新购买约1000万的实验设备,目前,科技考古实验室已经拥有X射线三维高分辨显微成像系统、高分辨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仪、同位素比率质谱仪、拉曼光谱仪、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等设备,科研环境和学生培养能力逐步加强。

本学位点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本年度有4位研究生获得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出国交流,与此同时,十余位研究生参与了本领域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并宣讲了论文。

3.师资队伍发展成效

本年度继续积极引进考古学学科高层次人才,计划于今年完成引进著名学者1~3名,新入职国内外著名高校博士毕业生6名。优秀人才的加入,进一步加强了考古文博学院的教学、科研实力。同时也为考古学科发展带来更多国内外资源以及对外交流的平台与机遇。

4.科学研究成效

2024年考古学科获批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重点、1项青年),横向项目多项。截至2024年11月,学院教师共发表考古学论文28篇,其中CSSCI、A&HCI收录的较高水平刊物学术论文13篇。“年度重要考古发现进校园活动”系列讲座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讲座20余次。

5.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成效

2024年,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分别与云冈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以推进文博人才的培养及相互之间的学术交流。

考古文博学院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陈涛副教授赴德国访学,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开展讲座,其他年轻教师也多次参加国内考古学学术会议。

我院引进的李宝平先生长期在英国工作,在瓷器研究方面具有国际影响,2024年9月,大英博物馆推出的Silk Roads 《八方丝路》展览,我院李宝平老师参与展览的重要板块设计、藏品借展、展览图录之重要章节的修订等,得到大英博物馆在展览图录及展厅展板中等正式致谢。

6.社会服务与科研成果转化成效

考古学科教师多次获邀参与省文物单位的考古相关工作以及会议。多名教授入选省文物局考古专家库。

考古文博学院师生积极参与中国石窟联合研究生院有关工作,并努力通过此项工作推动和促进我校云冈学研究的进展;连续举办多年的“山西石窟考古工作坊暨云冈学暑期学校”得到国家、省文物局重视,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形成一定影响。积极参与长城遗产的保护、规划与调研工作;在大同市吉家庄遗址的田野考古工作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等。

三、学位授权点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国际交流合作偏弱;缺少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实习基地投入不足;古建筑专业建设进度较慢。

四、学位授权点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今后,考古文博学院将继续为大力推进考古学学科双一流建设工作而努力,并着力在学科建设、科研教学、服务社会等方面重点开展如下工作:

1.学科建设方面:

加强学术委员会、基层教学组织和科研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学术组织及学院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继续凝练方向,按照各个重点建设的方向;继续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和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增加专职教师的数量;召开有影响的学术会议;加快博物馆建设工作。

2.科研教学方面:

鼓励考古学科教师积极申报国家重大项目课题,在国家顶级学术刊物、国际知名刊物发表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积极参加考古新发现、文物博物馆的热点问题的讨论,鼓励积极参加专业学术活动,推荐各种学术、项目评审专家、各类各级奖励评审专家。

积极推进古建筑、文物保护新专业建设,开设新课程,培育打造精品课程:选一至二门课程,院校重点培养扶持,力争成为全国精品课程。

3.交流合作与服务社会方面:

继续推进考古学学科的壮大发展。依托山西丰富的文化资源,

积极推进与山西省考古院、博物院、古建院等文物单位的合作交流,共同调查发掘研究,合建博物馆实验室数据等;成立汾酒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重点助推汾酒申遗。以此为切入点,多方位参与地方文物保护利用和展示项目,为山西文物活起来献计献策,努力成为山西省政府文物智库;广泛联合国内外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积极与文博类出版社和社会公司合作。

                                      考古文博学院

                                       202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