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研究生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教育
山西大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3年)
2024-11-17

附件1

山西大学博士学位授权点

建设年度报告(2023年)

学科名          考古学              

单位名       考古文博学院      

学科负责人:          高大伦              

联系电        13709029363    

填报日:        2024.3.13          

山西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制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1)学科负责人

高大伦,男,汉族,1958年生,四川高县人。1982年四川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85年西北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曾任四川大学教授、四川省博物馆代馆长,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四川省文管会办公室主任、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现任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教授。

高大伦教授曾获得四川省考古博物馆学术带头人、首届四川杰出人才奖、文化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以及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奖、四川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全国高校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2)学科简介

考古学科1978年开始招生,是全国十三个最早创办的考古学科之一。2002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得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学位授予点;2010年获得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得考古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012年设立考古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8年入选山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19年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6月,为了推进考古学科建设,山西大学决定单独成立考古文博学院,2023年,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参与发掘的兴县碧村遗址,入选2022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

(3)主要研究方向及特色

目前考古学科主要有六个研究方向:先秦考古、历史时期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古建筑、博物馆。其中,先秦考古方向带头人为谢尧亭教授、历史时期考古学带头人为李裕群教授、科技考古方向带头人为侯亮亮教授,古建筑方向带头人为任毅敏教授,博物馆方向带头人为张文立教授。

我校考古学科是山西省唯一的考古学人才培养单位且学科方向趋于完备,配备了考古学科各主要学科方向的教师,组建了从旧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时期各历史时段,从陶瓷、青铜器、玉器研究到动物、植物、人骨等各专题研究的教师团队,又新增设了古建筑方向以及博物馆方向的研究团队,从而使教学和科研体系都更加完备。同时我校考古学科具有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团体考古发掘资质,应立足于各类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保障学生受到高水平的田野考古训练,保障毕业生能够胜任将来的考古及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

(4)学科梯队情况

截止到2023年12月,学院专职教师34人,教授15人,副教授13人,讲师6人。其中二级教授3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柔性引进3人。

科研团队情况:

①先秦考古团队:高大伦、李君、谢尧亭、王炜林、陈小三、宋艳花、赵杰、王炜、王小娟、张亮、霍东峰、郭梦雨、石晶、祁冰、王建峰、靳健。教授6人,副教授7人,讲师3人;

②历史时期考古团队:李裕群、李宝平、刘辉、郝军军、武夏、金智炫(韩)、任婧。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

③科技考古团队:侯亮亮、陈涛、邓惠、侯侃、李佳伟。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

④古建筑团队:任毅敏、刘宝兰、王岩松。教授3人;

⑤博物馆团队:王小蒙、张文立、李宝平。教授3人;

(5)学科平台情况:

考古学科在原有的北方史前考古、晋文化考古、北朝隋唐考古与艺术、科技考古四大团队基础上,凝练中国北方人类起源与古代文明研究和云冈与石窟寺考古两个特色团队,分别建成山西省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平台。

二、2023年度学科进展情况

1.学科建设举措及发展成效

考古文博学院为促进考古学学科发展。2023年6月,山西大学与山西省文物局签订《山西省文物局 山西大学 联合组建山西考古文博研究院协议》,双方将立足山西资源禀赋,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民族融合等关键领域开展合作研究,打造集考古发掘、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物保护、价值阐释于一体的综合创新平台极大推进了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博物馆、山西古建院等单位的实质性合作

考古文博学院进一步完善考古学学科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我省优秀文化资源,加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设立考古技术、文物保护、中国古代建筑等特色课程。

积极引进考古学学科高层次人才,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举办学术讲座,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形成相当影响。学院总体的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2023年软科排名前30%(全国前十位)。

2.人才培养成效

2023年,考古文博学院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文物全科培养方案更是经过了多次研讨、反复斟酌,结合文物全科学生的专业学习、田野实践方方面面进行了多次修订。

考古文博学院师生参与发掘的兴县碧村遗址成功入选2022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文物全科人才培养工作成功入选国家文物局2022年十大案例。

2023年11月,文物全科学生的暑期专业实践分享会得到了山西省文物局以及学校领导的高度评价。

第二届文物全科班学生已顺利入学,投入到本科四年的专业学习中。考古学科重视实践和实验平台的建立使得学生可以得到规范扎实的实践训练,考古学科培养本科生拥有固定的大同吉家庄实习基地、山西省博物院实习基地等。

3.师资队伍发展成效

2023年,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进展顺利。考古文博学院根据考古学学科特点,成功引进石窟寺方向专家李裕群教授、陶瓷方向专家王小蒙教授、博物馆方向专家张文立教授、古建筑专家任毅敏教授,同时柔性引进陶瓷专家,来自英国独角兽出版集团高级研究员李宝平教授以及古建筑团队的刘宝兰教授、王岩松教授。多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加强了考古文博学院的教学、科研实力,同时也为考古学科发展带来更多国内外资源以及对外交流的平台与机遇。

4.科学研究成效

2023年,考古文博学院获批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横向项目36项,科研经费1900余万元。

学院教师共发表考古学论文36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4篇,其中,李君教授发表的《从泥河湾到周口店——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演进模式》被《人大复印资料·考古学》全文转载后,又被《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历史学》全文翻译后转载。侯亮亮教授论文《回溯万余年 先民“吃什么”》被《光明日报》全文转载。

科研类奖项3项,其中百部篇工程奖2项。成功举办包括“山西大学中国考古学专题六讲系列—秦汉考古”系列讲座,“年度重要考古发现进校园活动”系列讲座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讲座20余次。

5.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成效

2023年,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加大与山西省文物局及其下属单位的合作。推进了与山西考古院、山西博物院等单位的实质性合作。

2023年,考古文博学院年轻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

例如,陈涛副教授于2023年底赴德国访学、刘辉副教授在香港做学术讲座、其他年轻教师也多次参加国内考古学学术会议。

我院引进的李宝平先生长期在英国工作,在瓷器研究方面具有国际影响,李宝平教授也为考古学科发展带来更多国际资源

6.社会服务与科研成果转化成效

考古学科教师多次获邀参与省文物单位的考古相关工作以及会议。多名教授入选省文物局考古专家库。

考古文博学院师生积极参与中国石窟联合研究生院有关工作,并努力通过此项工作推动和促进我校云冈学研究的进展;连续举办多年的“山西石窟考古工作坊暨云冈学暑期学校”得到国家、省文物局重视,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形成一定影响。积极参与长城遗产的保护、规划与调研工作;在大同市吉家庄遗址的田野考古工作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等。

三、学位授权点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获批的科研项目近年减少,精品课程不多,主办的学术会议较少。

四、学位授权点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今后,考古文博学院将继续为大力推进考古学学科双一流建设工作而努力,并着力在学科建设、科研教学、服务社会等方面重点开展如下工作:

1.学科建设方面:

加强学术委员会、基层教学组织和科研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学术组织及学院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继续凝练方向,按照各个重点建设的方向;继续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和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增加专职教师的数量;召开有影响的学术会议,2024年拟召开AI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周代封国国际学术会议等;成立全国首家“考古文博创新创意实验室”;启动博物馆建设筹备工作。

2.科研教学方面:

鼓励考古学科教师积极申报国家重大项目课题,在国家顶级学术刊物、国际知名刊物发表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积极参加考古新发现、文物博物馆的热点问题的讨论,鼓励积极参加专业学术活动,推荐各种学术、项目评审专家、各类各级奖励评审专家。

积极推进古建筑、文物保护新专业建设,开设新课程,培育打造精品课程:选一至二门课程,院校重点培养扶持,力争成为全国精品课程。

3.交流合作与服务社会方面:

继续推进考古学学科的壮大发展。依托山西丰富的文化资源,

积极推进与山西省考古院、博物院、古建院等文物单位的合作交流,共同调查发掘研究,合建博物馆实验室数据等;成立汾酒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重点助推汾酒申遗。以此为切入点,多方位参与地方文物保护利用和展示项目,为山西文物活起来献计献策,努力成为山西省政府文物智库;广泛联合国内外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积极与文博类出版社和社会公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