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本科生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 > 本科生教育
瞭望丨文物全科人才强化基层文保
2023-07-01

文物全科科人才毕业后直接到县(市、区)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定向就业,入职后为事业编制;文物全科人才在校学习期间免缴的学费、住宿费、教材费、实习费、生活补贴由省财政负担,列入培养院校年度预算予以保障。

5年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如果人员稳定,他们将为山西未来30年的基层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撑。

image.png

山西大学文物全科专业学生上陶器制作实验课(2023 年 5 月 27 日摄) 受访者供图


“你曾在田野地层中穿越历史,曾在废墟土壤中探寻真相,曾将汗水洒向你热爱的大地,曾用最严谨最科学的方式守护人类灿烂的文明,这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无意中看到的一段话,让李雯琪喜欢上了考古。

考虑到“冷门专业”的未来就业,李雯琪也纠结迟疑过。2022年山西省部署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工作,给她吃下了定心丸。

2022年秋,李雯琪考入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成为首批文物全科新生中的一员。与普通大学生不同,李雯琪在校学习期间免学费、住宿费、教材费、实习费,并且每年有1000元的生活补助。四年大学顺利毕业后,她将按照协议进入太原市杏花岭区文物部门工作,入职即为事业编制。

“有了就业保障再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放心做自己热爱的事。”李雯琪说。

这一基层文保人才的创新培养方式,在全国尚属首例。根据计划,山西将用五年时间为全省基层文保单位免费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目前,首批112名文物全科方向学生已在山西大学学满一年。2023年第二批文物全科人才招生即将拉开帷幕。

毕业即就业

“文物全科人才是山西根据基层文物工作实际,经过本科院校正规培养后,系统掌握考古、文物建筑、博物馆三大领域专业知识,最终面向县(市、区)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定向就业的文物专业技术人才。”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程书林说。

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拥有5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古建筑约有2.8万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1处,国保单位数量居全国第一。同时基层文保人才总量不足、专业人员缺乏。

山西省文物局一直在探索解决基层专业人才短缺问题。近年来,山西省、市、县级文物保护机构新增编制800余个。其中,新组建的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三个省级文保和考古事业单位,一次性核增财政拨款事业编制182个;市县文物系统工作队伍调剂增加了497个事业编制、129个行政编制。

参照山西省公费农科生定向培养政策,2022年5月,山西省文物局会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委编办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实施办法》,同年文物全科人才培养计划正式实施。

“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免费培养是该计划的三大亮点。”程书林说,从2022年起,山西连续5年面向全省117个县(市、区)定向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委托山西大学培养;文物全科人才在校学习期间免缴的学费、住宿费、教材费、实习费、生活补贴由省财政负担,列入培养院校年度预算予以保障;他们毕业后直接到县(市、区)及以下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定向就业,入职后为事业编制。

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陈小三介绍说,山西大学从1978年开始招收考古学专业学生,是全国最早开展考古学本科教育的高校之一。为吸收更好的生源,他们把文物全科人才放在山西大学一本批次招生。去年招生比较顺利,今年计划招收130人。

人才培养重在实操

2023年4月,李雯琪和同学们集体到临汾市尧都区工地、临汾市博物馆、陶寺遗址、运城市芮城县坡头遗址考古工地、运城博物馆参观学习。在坡头遗址,她第一次见到了正在发掘的考古工地。

在实习报告里,李雯琪这样描写在考古工地见到的场景:一个探方里正在出土完整陶器,我看到一个陶罐和下半部分还在土里的尖底瓶。老师说,在之后发掘的过程中,要注意保留陶器出土时的形态,及时拍照……

“我对先民的智慧感到惊叹,从用泥条圈筑法制作较为粗糙的陶器,到用轮盘制作更加精致的陶器,他们在漫长的时间里,通过智慧和双手,让泥土更好地为自己所用。”李雯琪说。

课堂上,李雯琪也学会了用泥条圈筑法、轮制法制作陶器。一次次失败中,她领悟到制作陶器特别需要细心和耐心,要时刻控制泥的湿润程度,控制手的力度。

实践性、实操性是文物全科人才培养的关键和突出特点。

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王小娟介绍,文物全科人才的四年培养中,两年半为理论学习,一年半侧重实践教学。他们计划将更多专业课程安排在大一、大二,大三时学生们要开展一整年的实践课程。“希望通过实践帮助学生尽快承担起基层的文保工作。一旦发现壁画脱落、古建倾斜、木构件劈裂等现象,至少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该向什么部门、哪些专家求助。”王小娟说。

在培养方案制定上,既注重全科也强调特色。文物全科人才的培养方案由山西大学与山西省文物局共同制定,单独编班。

在课程设置上,既有专业基础课程、文史哲方向的通识课程,也有某一领域的精深课程、体现山西文物特色的课程等。

“山西是古建大省,我们特意精选了几门涉及古建筑的重要课程,从社会上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希望以丰富多彩的课程为学生打好底子。”王小娟说,除了专业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对这一行的热爱和敬畏,未来才能把文物事业做好。

让基层文保后继有人

“我喜欢古建筑身上独有的历史美感。希望毕业后为家乡的文物保护出一份力。”谈到大学毕业后返乡工作,19岁的李静怡说。

李静怡来自运城市万荣县,家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飞云楼旁。从小她就喜欢跟着父亲参观名胜古迹,不仅对家乡的文物如数家珍,也从心底有着保护它们的责任感。

文物全科学生们愿意毕业回报桑梓,而基层文物部门更是期盼他们早日学成归来。

去年临汾市霍州市有2名学生考入文物全科专业。霍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马四玲对这两位未来的同事充满期待。她说,霍州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500余处,但霍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仅有3名初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很难满足文物保护工作需要。

“这是件大好事。看似增加了一两名专业人才,实际上一个人能带动一片。”孝义市文化和旅游局党总支副书记田世升在文物部门工作20多年,深刻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他说,局里分管文物的工作人员有十七八个,但没有文物保护专业出身的,这不利于文物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有专家预估,5年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如果人员稳定,他们将为山西未来30年的基层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撑。

近日,山西省文物局、山西大学报送的“考古学(文物全科)人才培养让基层文保后继有人”项目入选国家文物局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学涛 王菲菲

(《瞭望》2023年第27期)